Login
|
Sign Up
Find Jobs
Graduate Job
Featured Employers
Premium Agencies
Career Advice
Salary Check
Workplace Tips
Editor's Choice
Learning & Career Booklet
Recruit Magazine
Recruit E-Book
Coverstory
Skills
Focus
Industry
Insight
Expert
Lifestyle
Learning Guide
Login
|
Sign Up
Employer Post Job
Home
>
Recruit Magazine
>
馬漢寧:接班首選賢能
馬漢寧:接班首選賢能
/article/馬漢寧-接班首選賢能/26215?sectionId=
Post Date:
2010-08-27
一個城市愈繁榮,需要的能源愈多,電力、燃料,是社會現代化與文明的體現。可否想像,在我們父輩或祖父輩的年代,香港人煮食還要用煤炭柴火,火力弱又佔地方,煮一頓飯,不只比現在費時,而且燻得滿室炊煙。到了今天,我們居住的大廈大都鋪上管道,一按掣,燃氣源源送到,方便快捷。簡單一個爐火,背後燃點著香港人的奮鬥史。香港液體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集團總經理馬漢寧博士,身兼香港管理專業協
Show All
查看圖片
馬漢寧博士 香港液體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集團總經理,香港申訴專員公署太平紳士協助推廣計劃成員,1965年加入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曾參與及策劃多項工作,現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執行委員會及理事會成員,並身兼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校監及校管會主席。
查看圖片
以前人們怕教識徒弟冇師傅,授徒總愛留有一手,攬著一套獨門技術確保能活命謀生;現代人教徒弟則要叻過師傅,因社會發展得太快,沒多少技術能長久維持,下一代定要比上一代懂得更多,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接班做得更好。
查看圖片
也許我比較保守,我永遠不會輸多過我輸得起的。
一個城市愈繁榮,需要的能源愈多,電力、燃料,是社會現代化與文明的體現。可否想像,在我們父輩或祖父輩的年代,香港人煮食還要用煤炭柴火,火力弱又佔地方,煮一頓飯,不只比現在費時,而且燻得滿室炊煙。到了今天,我們居住的大廈大都鋪上管道,一按掣,燃氣源源送到,方便快捷。簡單一個爐火,背後燃點著香港人的奮鬥史。香港液體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集團總經理馬漢寧博士,身兼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執行委員會及理事會成員,對香港燃氣工業發展和企業管理文化瞭如指掌,他跟我們細說演變。
以前想打洋行工,見工第一件事問你有沒有舖簿,要靠人事關係,信得過才會請你。以前的經理,個個身上掛有一大抽鎖匙,鎖住全公司的機密文件,生怕被人知道會給搶走生意。公司的命脈,就繫於一個人身上。」
俱往矣!
「現在一切都變得制度化,請人有完善的甄選程序,經過評核,主要看履歷和能力。現在的公司資料都存放在電腦,除了真正機密的檔案要輸入密碼之外,其餘全都鼓勵員工交流互用,增加透明度,提高營運效率。」
香港液體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集團總經理馬漢寧,60年代已加入香港管理專業協會(HKMA),現為HKMA執行委員會及理事會成員,可說對香港的企業管理文化瞭如指掌。
60年代的家庭工業
「談香港的企業管理文化,可以從香港的經濟發展說起。60年代的香港以家庭工業為主,多數是兄弟班或夫婦檔,大哥式管理,老闆與伙計一起拍膊頭捱世界。當時社會環境差,人們有兩餐溫飽已經很滿足,大家願意捱苦,同撈同煲一起拚搏,憑著這股不怕捱的奮鬥精神,許多家庭企業得以發展成中小型企業,由山寨廠變成有規模的工廠,香港經濟慢慢走上了軌道。而這個轉變,也開始了香港人對企業管理的重視。」
「當生意愈做愈大,員工愈來愈多,客路愈來愈廣,對外貿易日趨頻繁,一人話事的管理方式再行不通,自然要尋求解決方法,於是便開始學習西方的系統化管理模式。為了保持競爭力,即使是仍保留濃厚家族經營色彩的企業,也會學著引入新式管理系統。這個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變,而是不著痕跡地蛻變,一直到現在,我自己的公司亦然。」
香港家用燃料的演變
馬漢寧經營的液體氣生意,可能很多讀者都不甚了解,若說液體氣即是石油氣,相信便無人不曉。不過在60年代之前,香港人對石油氣同樣感到陌生,皆因早年石油氣只應用於工業,及至6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步,人們生活漸見穩定,石油公司見市場開始成形,便考慮引入家用石油氣,當時在蜆殼石油公司任行政人員的馬振玉(馬漢寧之父)正巧退休,蜆殼石油遂邀請馬振玉合作,成為其家用石油氣的經銷商。1962年,香港液體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香港的家用燃料也走進新時代。
「在60年代,香港人生活開始有改善,不用再憂柴憂米。人安定下來,對生活質素就有要求,於是許多新興家用產品也逐漸普及,好像電話、電飯煲、雪櫃、洗衣機、電視機等等。在那個年代,家用燃料仍停留在使用柴、炭和火水,比起柴和炭,火水已經是較省地方和方便,但它有強烈氣味和濃煙,而且容易打翻,不時引發火災,因此,相對安全和火力較強的的石油氣就理想得多。」
「不過石油氣始終是新產品,加上並非買回家就可以使用,還要配合一大堆配套服務,好像安裝、維修、保養、儲存和運輸,不容出錯。為確保運作暢順,公司成立之初,用了兩年時間先建立健全的營運架構和培訓員工,到條件成熟,才正式投入服務。石油氣的價錢雖然比較高,但它很快便普及起來,主要原因是當時娛樂不多,人們家庭觀念很重,打工仔下班後都趕回家吃飯,因此只需多花少許便能改善廚房把飯弄得更好,人們都不介意。」
完成歷史任務
「到了70年代,政府大量興建公共房屋,這些屋村單位面積不大,廚房更是細小,根本不容你燒柴燒炭,而石油氣佔地方小,只需一個氣罐便可以用上很長時間,而且只須撥個電話便有專人送到,因而很快便攻佔了市場,成為當時的主要家用燃料。」
「任何行業都有其生命周期,石油氣也一樣,經歷了70年代的黃金時期,走到80年代,煤氣公司舖設的氣體管道遍及港、九、新界,用戶只要開設戶口便有燃氣可用,這個方便使到煤氣一下子便取代了石油氣,成為主要家用燃氣供應商。不過石油氣仍有重要的市場價值,因為還有約兩成多(約60萬戶,全港現有約230萬戶)居於舊式樓宇或較偏遠疏落地方的住戶尚未舖設煤氣管道,需求也不在少數。」
「回顧這40幾年,石油氣曾經是劃時代的燃料產品,為香港人帶來生活的改善,也成功令氣體燃料普及化,到了今日,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石油氣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開枝散葉
完成了歷史任務,是否意味著業務也同時要完結?當然不是。
「我們很明白每樣產品和業務都有壽命周期,所以一開始就部署要開枝散葉,在已有的平台上尋找其他商機,發展相關項目,例如在1964年通過信興公司與日本松下合作,售買樂聲牌石油氣爐,提供石油氣服務的同時也銷售爐具,發展至今,除了爐具之外還經營其他廚房設備;此外,我們在1968年開始沾手空調機電工程,曾經承接不少大型項目,這些都是源於石油氣業務。因此,現時石油氣的需求量無疑已大不如前,但由於公司業務早已擴展至其他領域,所以並未受到太大衝擊。」
「雖然我不斷尋找新的商機,但我的管理方針是,即使開拓業務,也會圍繞著一個核心去考慮,不會沾手太多沒有關連的生意,因為開發一項全新業務要投放不少資源,而且對市場不熟悉,風險較高,往往事倍功半,相反若發展互相關連的業務,既熟悉市場,也可以共用資源,勝算自然較高。」
系統化管理
聽馬漢寧娓娓道來,你會發現,他的公司與一般華人企業有一個明顯分別,就是十分著重管理系統和規劃,而且由一開始已經如此,可說是本地企業實行現代化管理的先驅。馬漢寧指出,由於其父馬振玉是蜆殼石油公司的行政人員,早習慣了西方管理的一套,因此在自立門戶時,也順理成章採用熟悉的系統化管理方法,成立不同部門處理不同業務,仔細分工。
「話是這樣說,不過當時香港大部分人對管理仍所知甚少,儘管你實行新的管理方法,但很多員工心態上仍然停留在服從家長式管治,即事無大小都要老闆話事。所以說,管理方法不是話變就變,要整體配合,惟有透過培訓,讓公司上下都有認識,才可以做到真的改變。這方面,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便發揮了很大貢獻。」
「系統有甚麼好處?舉個簡單例子,我在英國讀工程出身的,不懂財務會計,如果公司沒有財務管理系統,我想找一些資料都找不到,若公司有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我只須懂得使用系統便可以,不會出現只有少數人才能解決的問題,而員工有系統可依,也減少出現流弊。一間公司這麼多部門,管理人不可能所有工作都懂,管得到就可以了。有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便可以更有效地分工,分配人才在不同崗位,管與被管都發揮到本身的作用。」
接班
「1978年,先父開始部署退休,管理公司的擔子落在我身上,適逢80年代香港出現移民潮,好多專業人士和行政人員選擇移民,整個香港像突然間鬧人才荒,各大小公司都不惜用銀彈搶人,可說是打工仔的黃金年代,人人不愁沒工作。但我想,與其向外高薪招聘,不如盡量起用公司內部人才,根據各人專長重新編配調升,此舉非但沒有受高層員工離職的拖累,反而一下子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新班子。由於新人上位上得快,不懂的便迫著要立即學,也學會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司的管理系統令工作效率更高,公司內持續學習的風氣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在那年代,有關管理的知識哪裡有得學?誰能提供有效的培訓?我想到的就只有HKMA。」
馬漢寧當年成功地從其父手上接棒,事隔30年,也是時候安排下一代接班人了。談到接班這個問題,他沉默了半晌:「時代不同了,中國人愛傳子傳孫的習慣已不合時宜,我現在的心態是找接班人不一定要是自己的下一代,而是有能者居之,這對公司可能更有好處。」
事實上,馬漢寧兒孫滿堂,5個女兒9個孫,女兒都學有所成,但也各有自己的事業。
「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許多香港企業同樣面對的問題。在60年代起家的中小企業,若能與時並進一起發展,到今天應該也有一定規模了。上一代拚命打天下,都是為了給子女最好的,供他們到外國讀書,望子成龍,但當他們接觸過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抱負與理想,便希望往外闖,對家族生意提不起興趣。勉強要他們留下是沒意思的,一來不想阻礙他們發展,二來他們沒心做也未必做得好,倒不如另找更適合的人選。」
「其實想深一層,一間公司要接班的豈止最高負責人,整個系統每個環節都要接班,都要找適合的人去做。我想家族生意的概念沒必要局限在一定要參與管理營運,家族成員可以繼續持有公司股份,在董事局擔當監察的角色,而將實際執行工作交給更有能力的人去做。從消極方面看,這是折衷方法;從積極方面看,這對企業長遠發展會更加有利。」
從80後到壓樓價抬工資
「很多人認為80後不長進,是社會的一大隱憂,其實這是香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香港推行免費教育多年,80後大都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他們有理想和抱負,卻苦無機會發揮,為甚麼會這樣?基本上是培育他們的機制與現實接不上軌,如果要追究是誰引發這個社會問題,可能我們老一輩的責任更大。」
「要給年輕人提供機會,靠的不是大集團,而是佔香港企業超過9成的中小企。香港目前正面對一個困局。金融海嘯過去,經濟表面上是好轉了,實際對中小企沒有大分別。香港是一個消費型社會,要靠市民消費來維持經濟動力,但現在香港低下階層普遍人工偏低,中產階層又要應付高樓價,沒錢拿出來消費,所謂消費力增長都是靠內地旅客帶動,而中小企只要生意稍為好一點,業主便瘋狂加租,生意難做,也就沒能力加人工,造成惡性循環。要走出這個困局,首要是增加住宅供應量,壓抑樓價和租金,樓價回落至合理水平,市民就可以安居樂業。同時要抬高人工,市民收入增加了,消費意欲自然上升,從而刺激起本地經濟活力,也可以為年輕人帶來更多機會。 」
「80後年輕人其實有不少高質素的人才,他們是未來的棟樑,若能凝聚他們的力量,那就是香港之福。」
HKMA的貢獻
「任何一個機構能夠屹立50年依舊聲名昭著,都是不簡單的。」
「我1965年加入HKMA,親眼看著HKMA帶動香港的管理文化發展。我覺得,HKMA的最大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為許多行政人員提供了難得的進修機會,造就不少人才,二是維繫了一班本地管理專才,從而推動本地管理文化長足發展。」
「在80年代之前,香港大專學額極少,大部分人讀完中五便要投身社會工作,沒機會讀大學,因而阻礙了事業發展。HKMA突破傳統教育規限,放寬取錄資格,承認他們在工作上學到的經驗和知識,提供升學機會,令他們可以在專業領域上繼續進修,在市場上獲認可,取得認可學歷。今日有不少企業中高層都曾經在HKMA進修,他們本來只是中學畢業,現已擁有碩士、甚至博士銜。」
「此外,HKMA也著力提供交流平台,每年舉辦很多不同活動,包括研討會、講座、主題年,以及愈來愈受社會重視的各類管理培訓獎項等等,這些都是為人才提供知識匯集和交流的機會,並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管理人網絡,一起推動本地管理文化不斷進步。」
付出的多 收穫更多
馬漢寧加入HKMA 40多年,參與很多培訓工作,原來自己也不時報讀課程。「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要不斷增值。我有空便會上網看看HKMA有甚麼新課程,有沒有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最近便上了一個紅酒課,初上堂時不懂,以為試酒都要喝下去的,結果試了幾杯便喝得我面紅耳赤,引得全班發笑,後來才知試酒是不會喝下去的;還有很多不同品種的葡萄,在不同的土壤和氣候種植,一些高手試一口便可以分辨出來,很有趣。最開心是認識了一班新朋友,多年來透過HKMA的各種活動,我確實認識了很多朋友和成功人士,從中學習他人的成功之道,也了解到社會不同階層的面貌,所以我到現在仍積極參與HKMA的工作。付出的多,收穫更多。」
領袖眼中的領袖
「在我眼中,信興集團創辦人蒙民偉先生可說是一個典範。他出身清貧,1953年開始賣日本原子粒收音機,在戰後反日情緒仍然高漲的環境下,可以想像他遇到多大阻力。後來他又賣電飯煲,當時蒙氏夫婦拿著電飯煲去理髮店逐家逐戶拍門,當場示範煮臘味飯給顧客試食(因正在理髮的客人不能離開),結果大受歡迎,成功將電飯煲帶入全港百姓家。發展至今,信興集團代理數千種樂聲牌產品,是松下公司在世界上唯一的地區代理商。他的奮鬥精神我常引以為鑑,也十分欣賞他畢生為教育作出的貢獻,他成立的教育基金,曾經幫過好多人,受惠者遍及中、港、外地。能夠認識他是我的榮幸。」
women cheat on men
link
wife cheaters
Top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