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講求熱誠的工作,非藝術莫屬,有人幾許掙扎,放棄高薪厚職,輾轉入行,全因一份「卑微的快樂」。近年藝術設施增加,連商場也大搞藝術活動,吸引文藝青年和商業菁英進修,投身藝術行政管理行列。但其實入行不單要有使命感,還要有兩個腦袋,懂兩套語言,加上能感應這份卑微的快樂,你與藝術或可一撻即著。「其實搞藝術係一件好勁的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說。
打工仔日捱夜捱,無非為博升職加薪上位。跟藝術圈中人談「上位」,會否過於冒昧?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說,搞藝術有點像傳教,藝術人碰頭絕少問「你升未?」正如神父當上紅衣主教,人們總不會恭喜神父:「今次掂啦,上到位喇。」
文藝青年的卑微快樂
哪到底所為何事?為理想太老土了吧?聽過茹國烈談「一件好勁的事」,再望望他泛紅的一雙眼,才開始明白藝術人職場心事。那件好勁的事發生在四分一世紀前,但依然勁力十足,令廿幾年後當上西九總監、梳著平頭裝的茹國烈,至今仍念念不忘。「其實人人心裡都有一個文藝青年。」
藝術一份卑微的快樂,令文藝青年開始現形。茹國烈當年畢業到大會堂打臨時工,負責接待英國管弦樂團,在港舉行音樂會。樂團指揮家70多歲,勞累整晚,大汗淋漓,但觀眾再三要求encore,欲罷不能。茹國烈站在後台一角,左手拿著白毛巾,右手捧著有氣礦泉水,指揮家每奏畢一曲,便來到他跟前,接過毛巾抹汗,喝一口水。「然後他向我點點頭,說:再奏一曲。我便叫工作人員繼續準備。那刻我覺得自己真的好勁,儘管我只是一個小腳色。藝術本身是件好勁的事。」
外表IT人 內心話劇人
投身藝術工作不一定出身演藝,文藝青年當年所學的,是毫不感性的—IT。那時同學放學逛黃金商場買老翻,他則潛藏大會堂看話劇,或躲起來讀《紅樓夢》。「做這些事不可張揚,因怕被人排擠。」畢業還是找了一份IT工,過著充滿掙扎的打工日子,因他外表是IT人,內心卻是話劇人,曾有一整年時間,天天躲在公司小房間,一邊寫電腦程式,一邊寫劇評。「我問自己究竟在幹甚麼?」後來他終決心辭工投身藝海,同事見他神神秘秘,還以為他有好路數,查實他一直待在家搵工,生活卻從未如此充實過。「足足有9個月,我不停寫影評投稿,晚上看戲,白天寫稿,最多1個月賺3千元,收入不錯。」
茹國烈說,當年入行並不容易,花了3至4年時間才慢慢轉型,因本身重邏輯思考,創作不夠「靈氣」,所以選擇藝術管理這條路,後加入香港藝術中心工作。他建議打工仔,如自覺外表是一名IT人,內心是一名詩人,一邊寫電腦程式一邊想寫詩,「不要再多想了,就去寫詩吧。」
要有兩個腦 識兩套語言
茹國烈辦公室位於尖沙咀購物旺區,他上班穿恤衫西褲,穿梭尖沙咀中環一帶,而抽屜則暗藏一套藝術人最愛黑衣服,方便晚上行走觀塘火炭廠廈藝團。他甚少約藝術家在自己辦公室見面。「曾約一位藝術家來辦公室見面,他到步後十分不快,說沿途經過高檔商場和名店,這不是屬於他的地方。」
茹國烈說,藝術管理人遊走兩個世界,好像一部翻譯機,協助藝術家把作品展現大眾面前。「活在兩個世界,要有兩個腦袋,懂兩套語言,幫兩個世界溝通,令兩者都感覺舒服。」他強調,但凡做藝術管理,皆有一種傳教般的使命感。「老土點說,是為社會做點事,令品味多元化,生活多一點層次,不會一式一樣,人人只看幾套電視劇。」
兩個世界,兩套語言,絕對不能搞亂。跟贊助商、政府官員、議員講解,不宜用藝術家口吻:「這件藝術品,充分表現出現代人生之孤寂感,所以值得用300萬元來做這件事……」反之,與藝術家溝通,則不能拋數字:「參加這個展覽,作品每天可讓2,500名市民參觀,平均每人成本是8元,好抵……」
活在兩個世界,不是很分裂嗎?茹國烈說,藝術管理人從中平衡、溝通,有時確會吃力不討好,但道理卻不難明白。「好像談湊仔,你跟老婆講,不能用同外母講那套語言。反之亦然。」
除了善於溝通,還要有一份無條件相信,相信藝術本身有價值。「不是指投機價值、低買高賣,即使藝術品兩百年後也沒市場價值,你仍要相信它本身有價值。一幅20呎畫作,全白色一片,甚麼也沒有,為何會有人欣賞?如你覺得這沒意思,也不想去了解,那便很難做這行。」
入行要守四五年
雖說藝術中人很少談升職上位,但近年藝術設施不斷增加,甚至商場也大搞藝術活動,確吸引不少年輕人打探出路。茹國烈說,近年香港新增不少藝術設施,如藝術中心、文化館、歷史建築等,而西九文化區在2015至2016年度起,將陸續有新場地啟用,料每年也要增加節目和場地管理人手。
茹國烈續說,藝術教育是近年發展較快的範疇,尤其教育改革增設了課餘學習科目,不少中小學亦增設了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教育資源近年增加不少,一些藝術人以freelance形式替學校工作,安排課程與活動。」
因應人手需求增加,坊間亦辦有藝術行政管理課程培育人才。茹國烈說,近年多了一些20、30歲人士修讀藝術行政課程,藉以轉業入行,但入行要有心理準備,起初或要花數年時間慢慢累積經驗人脈。「入行可能要守四、五年,讓人慢慢認識你,才有機會做一些大型項目。」
他建議入行者可先在小型藝術團體工作,在行內打滾數年累積經驗。「加入小型團體,或已能擔任助理經理一職,直接與老闆或董事局成員溝通,可多接觸政策事宜,嘗試擔當不同工作,增進經驗。之後再到大型團體工作,學習制度規章,這樣發展比較好。」
藝術人工作生態
打工仔朝九晚五,放工輕鬆去唱K,又或回家煲劇,但在藝術圈中,工作生態截然不同,以下列舉數個特點。
上班不準時 下班例遲
「返工不準時,放工就好遲」是不少藝術人的工作習慣。茹國烈認識不少行家,上午10時半打後才現身,一直幹至深夜也不願下班。「或因這類人都較喜歡在晚上工作吧。」
放工不是放工
嚴格來說,藝術中人沒有放工這回事,無時無刻也在藝海之中,參觀藝術展覽是放假例行公事,但卻難計工時,無得補水。「所以一定要很有興趣才可入行!」
單身男女
據聞藝術界特別多單身男女,茹國烈則說,其實藝術中人很尊重私隱,絕少過問人家私生活。「如在其他行業,上司會關心同事拍拖未。但我們這行則不會。」
老闆請食飯 不一定要去
上司請食飯,下屬當然要識做。但在藝術行業,上司請食飯,下屬不是奉旨要到,不想去大可不去。
著黑衫
藝術人十居其九是黑衣人。茹國烈說,藝術人愛穿黑衫有原因。「覺得型,又不用配襯。」
Text:甄榮康
spy text messages android
click android phone spy app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