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你會看醫生,那你可知何時需要找工程師?」本港大興基建又起樓,很多人以為工程做來做去只有兩瓣:土木和結構,其實地盤沙塵滾滾背後,本港工程界還有鮮為人知的一面:香港搞生物醫學工程原來很興旺;香港沒有能源可開採,但能源工程師卻很渴求;又有一類控制、自動化及儀器儀表工程師,專搞自動化,辦公室溫度控制在25.5度,正由他們幕後操控。「工程有21個專業,不單止起樓。」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張志剛上任目標之一,是要將這些較低調的專業曝光。
香港工程師學會新任會長張志剛,新人事新作風,未談工程,先講音樂。學會剛推出會歌,為1947年成立以來第一首,日後工程師聚會可有大合唱環節,他不忘力推:「會歌取名《天工》,倫永亮作曲,鄭國江填詞,還拍了MV,上周才出街,有興趣可上YouTube看看。」除了作會歌,10月有另一新搞作,實行辦工程界手機遊戲App大賽,吸引年輕人目光。「時下後生仔喜歡寫App,希望能吸引他們,設計一個與工程有關的遊戲,增進工程認識。」
政府08年推動10大基建,吸引年輕人蜂擁讀工程,而本地大學亦不乏工程學額,去年總計有近3,000個,約佔聯招總學額兩成。張志剛說,入行當工程師,須有志向抱負,立志宜早,小學生也不妨多認識工程,不是到大學選科才決定。「我便是個好例子,如當年唸小學沒接觸工程,日後未必會當上工程師。」張志剛當年小六升中,入讀香港仔工業學校,踏出工程生涯第一步。「該校工科頗出名,很難考入,不單要面試,還要測試IQ。」76年中五畢業加入怡和機器公司當繪圖員,80年留學英國半工讀,先後取得環境工程學士和能源工程碩士學位,80年代末回港發展。
工程界再好景10年
張志剛入行30年,見證行業幾度起落,興旺如90年代項目如潮,慘淡至03年沙士大裁員,都一一經歷過,如今則迎來另一大時代,除了10大基建,其他項目陸續有來,意味工程仍可長做。張志剛說,政府日前公布7個新鐵路項目,加上新市鎮發展、機場第三跑道,以及現有基建,工程界將再好景10年,不會有何大風險。「現正是另一個黃金期,未來5年至10年前景不會差。」
目前正值工程火紅時期,由於基建和起樓效應,與建築有關的工程人手如土木、結構、屋宇裝備等,自然水漲船高,人手大增。學會現時會員人數有逾3.18萬人,較09年上升40%,當中以土木和結構工程兩個界別人數最多,土木工程有5,686人,結構工程2,647人。張志剛說,在工程界,除了土木和結構工程,還有一些較少人認識的界別。「很多人以為工程便是起樓,其實我們一共有21個專業範疇。」
他續說,因應社會發展,學會近年新增數個專業界別,如航空工程、物流及運輸、能源等,而生物醫學和能源更是工程界未來發展兩大浪潮。「這些專業界別未來發展潛力甚大,人手需求同樣殷切,但卻很少人談論。」
未來工程兩大浪潮
生物醫學作為工程專業界別,一向曝光率甚低,原來行情近10年來正慢慢升溫。張志剛說,本港正處另一大浪潮,隨著人口老化,社會對醫療服務和科技人才需求日殷,生物醫學工程地位將愈來愈重要。「現時本港醫院工程項目有10多個,醫院需添置大量醫療器材,而生物醫學工程師正負責採購醫療設備,安裝維修保養,甚至研發醫療儀器,未來發展潛力甚大。」生物醫學工程範疇包括復康設備、儀器認證與設計等,醫院、政府部門、醫療器材公司,以至科研機構等,皆需聘請工程師人手。
目前本地大學辦有生物醫學工程課程,從去年收生成績可見,學額競爭十分激烈。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去年收生,平均取錄成績最高的課程便是生物醫學工程,最佳5科平均為24分。至於本地生物醫學工程師人數並不多,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會員人數為63人。
另一波工程浪潮是能源。雖然香港沒有能源開採工業,但能源和環境工程師近年頗為渴求。張志剛指出,提升能源效益為世界潮流,學會亦新增能源專業界別,冀短期內吸納200名會員。當局早在2012年實施《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新建築物須進行能源審核,根據法例規定必須由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進行,而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須為註冊專業工程師,令能源工程師人手需求趨增。「未來10年,舊樓須進行能源審計,這是法定要求,將進一步帶動能源和環境工程人手需求 。」
工程界正值另一黃金10年,吸納新血要更長遠。張志剛說,今年學會目標為「Inspire the Young」,學會將舉辦中學生工程體驗營,向年輕人推廣各工程專業,他奉勸年輕人入行要有願景抱負,且具國際視野,踏實工作別怕辛苦。「超時工作很平常,但辛苦得來有很好的回報。」
大蕭條到黃金期 工程最缺中層
本港工程業經歷80、90年代興盛時期,其後行情一落千丈,至03年沙士更掉進谷底。「沙士時的確很慘,行業大蕭條,根本沒工程可做,公司一是裁員,一是減工時,不少工程畢業生轉行做金融。」
自政府推動10大基建,每年動用數百億元,如今則有畢業生離金融業重投工程界,行情起了180度轉變。建築工人連年加薪,工程師成為高薪挖角對象。張志剛說,近兩三年工程師普遍加薪2至3成,不少公司招聘採用銀彈,工程師人手持續緊張。據統計處資料顯示,工程專業人員薪金增長迅速,像結構工程師月薪中位數,由08年29,900元,增至去年39,600元,升幅達32%。
此外從就業人口年齡分布,也可看出人力結構性問題:中層管理出現斷層。據《2011年人口譜查》顯示,在5.2萬名自然科學及工程專業人員之中,25至34歲從業員有2.1萬人,佔總人數4成;但35至44歲資深人員只有1.5萬人,而年屆45至54歲的只有9,922人。張志剛亦指出,目前工程界各級人手中,以中層管理人員—即Project Manager人手最為短缺。「2003年後行情低迷沒人入行,導致今天缺少10年經驗的中層人手。以往數十億元一宗大工程,現在則上百億元,目前工程需有更多資深人員擔任管理工作。」
難忘沙士當「特工」
張志剛指出,市民對工程師認識不深,因工作較難看得見,其實工程與生活息息相關。他入行多年來,最難忘經歷是03年沙士期間與學會十多位工程師組成「抗炎特工隊」,與港大合作在4星期內建立一個SARS模擬病房,並研發一套通風性能更佳的系統。「通風系統採用『高位出風、低位抽風』設計,能有效減少病房內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獲十多間醫院採用。」
Text: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