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外國廚師成為電視紅人,如英國年輕名廚Jamie Oliver、地獄廚神Gordon Ramsay等,皆是行業代表人物,啟發新一代餐飲夢。廚師由熱廚房走到幕前,甚至踏上星光大道,不單可名成利就,也可成為行業生招牌。有圓桌會議嘉賓認為,餐飲業要改變形象,吸納更多年輕人入行,如有更多業界偶像誕生,行業形象會更爆更紅。
是次圓桌會議嘉賓討論另一焦點,正是如何發揮偶像效應,令餐飲形象變得更「型」。太興環球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香港餐飲聯業協會副主席陳家強指出,年輕人選擇工作並非只為金錢,最重要是感覺夠型,若行內有更多偶像走紅,有助帶動人力發展,台灣便有一例:「台灣麵包師傅吳寶春奪得多個國際大獎,回到台灣掀起一片麵包熱潮,不單引發台式和法式麵包店開至成行成市,也使年輕人對行業著迷,連父母也不再迫子女學彈琴,改讓他們去學做麵包。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餐飲偶像。」
廚師星光大道
Lab Made分子雪糕專門店創辦人鄭康宏亦認同,業界需有更多代表人物,成為年輕人效法的榜樣。「一如Jamie Oliver,他對年輕人的影響不限於英國,世界各地都有追隨者,透過傳播媒界確可讓人更了解和認同餐飲事業。如果我們有更多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的role model,可令年輕人得到啟發,立志成為top chef。」
其實本港餐飲界不乏年輕人才,不少廚師更衝出香港贏得國際大獎,但他們欠缺宣傳平台,難以爆紅。陳家強說,美國有《Master Chef》電視節目,日本、台灣、中國內地也有類似的真人show,香港業界或可聯手構思舉辦比賽和節目,打造更多餐飲紅人。另一方面,也可針對網絡世代,以創新方法投其所好。「年輕人喜歡上網打機,業界是否也可研發一個手機遊戲App,以餐飲業為主題,年輕人要置身虛擬餐廳,不斷過關升呢,以引起他們的興趣。」
讓餐飲成為真正理想職業
行業改變形象非朝夕,涉及更多長遠因素。福樓集團執行董事兼稻苗學會會長黃傑龍指出,以行業層面來提升形象,須小心考量,因明星效應只看到表面,若年輕人入行後發覺理想與現實不符,或有反效果。長遠而言,須配合人才培訓及提升餐飲文化,讓餐飲業真正成為年輕人的理想職業。
事實上,社會整體對餐飲業的印象亦須改變。黃傑龍早前在歐美有這樣的體會:「當地很多侍應生長得像明星一樣,他們認真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不會覺得讀不成書才做餐飲。但亞洲人不一樣,尤其父母輩的觀念依然守舊,這或許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改變。」
本土80後出任巴黎香宮主廚
廚師是餐飲業其中一個吃香工種,由初級廚師攀上行政總廚之位,行內不乏成功例子,有年輕從業員30歲便當上五星級酒店中菜廳行政總廚。如巴黎香格里拉大酒店香宮總廚李森便是土生土長香港人,曾在中華廚藝學院受訓。事實上,本地不少餐飲精英也曾在國際賽事中屢奪殊榮。
勞動人口下降 發掘勞動力
本港勞動力將持續減少,餐飲業在這大趨勢下,須從不同群組發掘勞動力,如年輕人、婦女、退休長者、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指出,政府推出各項措施促進就業,其中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是重要政策之一,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支持。以合資格的4人家庭為例,父親全職工作,母親在家照顧兩名孩子,如父親每月工作達192小時,而家庭收入不多於19,100元(包括強積金),已可領取高額基本津貼1,000元,另每名孩子可獲800元津貼,全家津貼總額達 2,600元。若工作時數達144小時,則可獲基本津貼600元,另每名孩子可獲800元津貼。至於單親家庭申請,相關要求更為寬鬆。
此外,勞工處設有飲食業招聘中心,是專為飲食業成立的招聘平台。中心設有各種就業服務,可安排即場面試,並與業界合作推動就業。年輕人可透過展翅青見計劃,獲得免費培訓和就業支援服務。計劃亦可為僱主度身訂做培訓及就業項目。至於長者,亦有不同就業支援服務和試工計劃。
總結
圓桌會議主持李仕權博士指出,餐飲業建構新一代人才庫,提升年輕人熱誠,沒有單一良方,須從形象、教育、工作待遇和晉升機會等多方面入手,企業各出奇謀之餘,也可從行業層面合作。是次圓桌會議提供交流平台,讓嘉賓分享心得,冀業界保持合作,聯手促進人力發展,為國際美食之都開創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