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腦學會主辦之「2018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商業方案獎」,由有光集團有限公司(Fano Labs)憑其「多語言人工智慧服務員系統」奪得大獎和商業方案(商業及公營機構)金獎。該公司是香港一家初創企業,雖然成立只有兩年多,但已經與不少亞洲地區的大型客戶簽約,包括房地產發展商、公營企業、電訊公司等,而且獲得由長和主席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領導的Pre-A輪融資。
Fano Labs和很多科技初創公司一樣,由科研畢業生所創辦。CEO兼創辦人溫豪夫是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畢業生,也是名譽副教授;團隊中還包括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系主任、資訊工程學首席教授李安國教授擔任董事長,首席科學家林潤生教授原本亦任教於香港大學,現時已全職加入有光集團,絕對是人才濟濟。
溫豪夫在國內出生,是浙江大學和香港大學的聯培生,2010年參加香港大學的教學研究專案《通訊導向的智慧電網框架》,遇上了專案導師李安國教授。他完成博士學位後就開始創業,成立技術驅動型公司Accosys,利用眾包和大數據技術,提供室內導航系統,但後來發現市場非常狹窄,因此在2016年配合香港建設智慧城市,轉而發展人工智能(AI),專門研究語音辨識技術,並邀請老師李安國教授一同創業,公司亦改稱為Fano Labs。
與溫豪夫交談時,他憶述起初創業也曾碰到不少挫折。公司 2015年初成立時,從「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中得到100萬港元資金;但只是幾個月時間資金就已近耗盡,加上未有生意,前景迷茫。到5月底,另一位創辦人更離開團隊,讓公司於後半年只剩他一人。他說:「那時才是最痛苦,連支付薪金也有困難……要過獨自一人邊跑市場邊寫代碼的日子;直到12月獲得投資,情況才有改善。」
轉危為機的關鍵,是得到科技園支援,隨後更獲得對方指導,學習如何向投資者介紹公司,爭取投資,以及建立商業模式。而Fano Labs的第一位客戶中華電力,也是透過科技園介紹的。
溫豪夫認為要創業成功,除了要尋求專業協助外,人才更不可或缺。Fano Labs屬於香港大學的衍生公司,算是港大的「親生仔」,關係良好,因此較易招攬人才。
對於本地的人才,溫豪夫認為香港的水準屬於頂級,幾間大學都有大量AI人才,但要他們留港發展就十分困難。原因在於本地AI公司極少,而內地則有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美國有Google、Facebook等大型科企。由於能力最強的人都不受地域限制,因此能面向世界,絕對是香港學生的好出路。
文:孫耀達工程師
香港電腦學會會長,投身資訊科技領域逾30年,連續多年獲得傑出資訊科技總監大獎,貢獻業界不遺餘力,為一眾資訊科技從業員提供專業發展平台,領導作為專業團體的香港電腦學會邁向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