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令生活變得輕鬆方便,同時也是一件關乎飯碗的事;科技令工作話變就變,今天打工仔要著力應變。未來職場有6種變化要注意,想令飯碗更穩陣,行動要及時。
1.每隔10年工種重新洗牌
未來職場一大趨勢,是每隔約10年,工種或會重新洗牌一次。世界經濟論壇曾發表《未來就業報告》,報告中提及未來工種將以驚人速度不斷變化:「現在開始念小學的一代人,到他們長大後從事的工作,有65%工種是目前仍未存在的。」Cherrypicks(創奇思)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趙子翹認為,鑑於近年AI人工智能發展得更快,未來新工種比例或超過報告所預測的65%,甚至達80%也不足為奇。「這意味著年輕人將來投身職場,每隔約10年便要適應全新的工種,事業要換上另一軌道。」
趙子翹說,在IT界,新工種湧現尤其明顯,他不時到訪美國Google公司親身見證。「5年前,最熱門工種仍是程式員,但近兩三年有一新工種更熱,他們是Data Journalist,即是會用數據說故事的人,兼具數據分析和傳訊的技能。」
2.同AI做朋友大勢所趨
綜觀其他行業發展,新工種未必一夜誕生,更普遍趨勢是現有工種不斷轉型,適者生存。早前Microsoft 與 IDC 發表《解密數碼轉型對亞太區經濟影響》研究報告,指出在3年內,香港將有近8成工作轉型,而目前市場有60%工作將重新配置成為高價值的職位,或需有新技能才能回應數碼時代的需求。
趙子翹認為,在工種轉型過程中,AI是重要催化劑,打工仔將無可避免要與AI做朋友,否則會令自己處於不利位置。「要設法令AI幫到你手,視它為朋友。相反若對它毫無接觸甚或抗拒,便會成為事業的弱點。」他舉例說,從事Consultant過往要做大量分析工作,但未來可用AI代勞去分析海量數據,而人的角色是從分析報告中找出商業洞見。因此管理AI的能力將是未來職場一大核心競爭力。
3.虛擬專員「同事」
未來辦公室或會出現許多虛擬專員可供差遣。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鄧淑明博士說,AI是驅動世界未來發展的關鍵,當中影像辨識和語音文字辨識技術有巨大發展潛力,料於職場應用將更趨成熟。舉例說,目前不少行業設有虛擬客戶助理,透過語音文字辨識系統解答客戶查詢。「料未來使用語音文字辨識會變得很普遍,職場將出現更多虛擬專員處理公司日常業務對外溝通,例如預訂出行交通方案、預訂機票、餐飲娛樂場地安排等,未來人類與機器交流和合作將更具挑戰。」
4.哪些工種易被取代?
不過科技難免帶來就業衝擊,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到2020年多種職業將逐漸被AI取代,當中包括文書及行政、建造及生產、文字寫作及娛樂等,至於較難被取代的工作則有管理階層、建築工程、銷售及教育培訓等。
AI發展正為不同行業帶來轉變和挑戰。鄧淑明指出,法律AI平台 LawGeex與多所大學合作進行研究,讓20名資深律師和法律AI程式一同審查多份保密協議和法律問題。「結果人類律師平均以92分鐘完成任務,準確率為85%,但AI卻可在26秒內完成,準確率高達95%。由此可見AI查閱法律文件及找出相關案例快捷精確,大可取代現時律師助理的工作,讓律師專心研究如何處理複雜個案。」
趙子翹則說,目前AI發展仍限於「Narrow AI」領域,即只有單一技能,但打工仔也不宜怠慢。「不妨為自己工作列一張清單,看看哪些現有職能容易被AI取代,然後思考如何增值及早準備。」哪些工作較接近Narrow AI?重複性高的工作多屬此類,如電話熱線中心、數據輸入、品質檢查等。
5.未來最大市場:終身學習
現有工作轉型,新工種湧現,意味著打工仔要頻頻增值。再培訓不會局限於低技術工種,而是涵蓋許多高端職位,這個教育藍海尚有待開發。趙子翹認為,終身學習將會成為未來最大市場。他預計未來學習模式將會轉變,靈活、適時、快速的學習模式更切合市場。「可以電腦上網甚或用手機即時學習,快速地增值。」
近期培訓界一些發展也可看出進修模式的轉變,如Microsoft 最近推出人工智能認證課程,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目標是「希望讓所有勞動力都獲得數據科學等相關知識,幫助其職涯發展。」課程全長約150小時,並配合開放式網上課程(MOOC)教學。
6.軟技能無可取代
面對科技來勢洶洶,人應如何發揮獨有價值?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理學碩士(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總監吳華孔博士指出,我們應靈活變通,認清哪些是短暫的科技熱潮,便不會因某些科技崛起而令信心受打擊。在實際層面,應思考哪些工作是科技不能駕馭的,從而尋找出路。「雖然電腦科技可令專業服務更大眾化,但卻欠缺針對性。若你是一名金融策劃師,日後可考慮多集中提供個人化服務,以解決客戶特定問題。」
長遠來說,打工仔應思考如何改善人際關係,包括顧客、商業夥伴以及同事。「這些軟技能可促進社會協同發展,是機器不能取代的。只要懂得善用科技,科技可輔助我們以創新方法改善環境,而非取代我們。」
培訓專才 適應未來
科技令各行業起了急速變化,對專才教育也有重大影響。VTC高級助理執行幹事(教務)余國柱指出,培訓各行業新一代人才適應未來就業需要,可從軟件、硬件及課程內容入手。硬件方面,VTC新增不同教育中心,像STEM教育中心主力推廣STEM相關技術如物聯網應用、機械人技術及智慧城市等。軟件主要利用新科技如VR和AR技術以提升學習動機,另亦鼓勵學生參加機械人研發比賽和國際科技會議等。
此外,課程內容亦須不斷更新,加入新元素以配合業界最新發展。余國柱說,未來職場一大特點是日益重視跨學科技能,因此教學發展一個新趨勢是設立跨學科課程,讓學生結合最少兩個學科的思維和知識。今年VTC新設4個跨學科課程,當中包括金融科技高級文憑和公關及數碼傳訊高級文憑課程。余國柱強調,終身學習是大勢所趨,在職人士可以兼讀形式彈性進修短期課程如專業證書和文憑等,學時由90小時至240小時不等。
匯豐報告:預測6大全新職位
未來人才爭奪戰,或已在銀行業稍稍展開。早前匯豐銀行發表《人類優勢:人才勢力》報告,預測銀行業將出現6個全新職位,包括:混合實境體驗設計師、演算工程技師、對話界面設計師、綜合服務顧問、數碼處理工程師、合作夥伴把關人員。
從6大新工種職能可見,跨界別技能將是未來人才就業必備本錢。以對話界面設計師為例,他們專注改進語音文字聊天機械人,須同時掌握創意、語言及人類學知識技能。報告進一步指出「3Cs」—好奇心(Curiosity)、創意(Creativity)和溝通(Communication)將在職場成為重要技能,並將人類與機器區分開來。
Text: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