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IT科技人才快速滲透各行各業,在金融、運輸、餐飲、零售等大張旗鼓,幹的不是一般電腦支援,而是擔任科技轉型的推手。政府人力報告顯示,到了2027年,相關人才要額外增3.7萬人,人手增長率為各行業最強。IT創科強勢,令相關工程學科大熱,成為今年大學聯招最多人報讀之選。
從每年大學聯招數字可見一些行業走勢,當旺行業學科往往報讀者眾。今年聯招中大工程學(大類招生課程)為最多人報讀的學科(首3志願計),共有2,232人申請爭奪300學額。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蘇文藻教授指出,近年科技發展極快,工程學亦隨之革新成為創科核心。「以往工程予人印象多是建橋起樓,但現今更強調STEM概念,工程是創造的過程,結合科學原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遍及各行各業。」
創科人力需求增幅最大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科技發展,過去兩年已宣布投入1,000億元改善創科硬件和軟件設施,但行內人力不足始終是隱憂。據政府人力推算報告顯示,由2017至2027年,人手需求增長最快行業是「創新及科技產業」,年均增長率達4.3%,人力需求由2017年3.8萬人增至2027年5.7萬人;排第2位是「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人手需求由7.2萬人增至9萬。兩者合計,額外人手需求達3.7萬人。(詳見附表)
面對龐大人才需求,學界正加快應變,中大工程學院成為培訓科技人才的搖籃。該學院設有11個主修科目,每年共招生約600至650人,當中6個「大類收生」課程皆與科技關係密切,包括計算機工程、計算機科學、信息工程、數學與信息工程、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及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蘇文藻指出,學院早於2012年改革本科課程,採用大類收生模式把不同學科歸納為「中大工程學」統一收生,學生入學首年無須選定主修科目,先接觸和了解工程學不同範疇,到第2年才選定主修課程。「科技發展趨於多樣化,讓學生先體驗再選定專修技術範疇更有利人才發展。」
首辦人工智能課程
近年科技發展極快,新技術不斷湧現,如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教學須追上科技的速度。蘇文藻說,除大類招生課程外,學院亦設有5項獨立收生課程,當中金融科技課程於2017年開辦,而人工智能則是今年全港首辦。他指出人工智能是科技發展重要領域,影響遍及各行各業,香港需要大量相關專才,但目前本港以至全球各地皆嚴重缺人,因此學院創辦課程培訓人才,內容涵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大規模分布式計算、人機交互、自然語言處理和大數據分析等。
蘇文藻說,如有志投身科技行業,要留意兩大技能趨勢。首先是數學、科學、編程皆為核心能力,必須好好把握。此外現今科技工作日益講求跨學科知識,例如金融科技涉及商學和金融知識,而人工智能更涉及多重領域如製造業、多媒體、醫療以至智慧城市等應用。至於就業方面,隨著各行業加強科技應用,工程畢業生出路將更廣,不單從事科研,亦可投身其他行業推動科技轉型。「以前你不會想到工程生會在律師樓工作,但外國已有先例,律師樓會用上監管科技以自動核實金融合約交易條款,因此也需聘請工程人員研發系統。」
IT人滲透各行業助企業轉型
「昔日IT被視作營運成本,公司若要減省成本便向IT部門埋手;但今天IT已成為業務發展的命脈,是創新轉型不可或缺的元素,對從業員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香港電腦學會企業架構專家小組執行委員會成員及IT領袖培訓平台(iLEAP)成員曾炎焜道出IT行情變化。「80年代電腦化剛起步,90年代後期隨互聯網發展邁向高峰,但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令行業陷入近10年低潮,及至近年智能科技興起,IT業重振聲威,從業員成為最吃香人才。」
助傳統企業轉型
曾炎焜本身事業發展也見證行情變化。他早年留學海外,大學主修電腦工程,90年代後期回港,曾在跨國科技公司擔任不同崗位如系統維護、工程開發、銷售、團隊管理等。及後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雖對他事業發展沒大影響,但確見行業走下坡,行內有些職位被裁減,而修讀IT的學生也減少許多。
到近年IT行情強力反彈,曾炎焜事業也有重大轉變,多年來任職跨國IT公司的他,轉到一家大型運輸企業,協助公司利用科技進行數碼化轉型。IT人跳出科技企業,成為銀行、零售、運輸、旅遊等行業爭聘對象,正是行內就業新趨勢。「現時各行各業皆面對科技挑戰,業務急需轉型,提升競爭力要靠科技,因此IT人出路比以前多。」此外IT工作性質也起變化,職務更為立體,涉及企業營運不同層面。曾炎焜說,以他公司為例,IT團隊不單把工作流程數碼化,同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進維修保養系統,自動偵測運輸工具入廠維修時間以增加成本效益,另外亦會研發應用程式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曾炎焜說,由於人才渴求,行內薪酬亦持續上漲,轉工跳槽加薪一至兩成甚為普遍。香港電腦學會年初公布「資訊及通訊科技(ICT)行業薪酬趨勢調查」,結果顯示本年度香港近81.8% ICT從業員獲加薪,逾7成僱員加薪幅度高於4%,其中超過1成加薪幅度更高於10%。不過現今科技轉變極快,平均2至3年一大變,從業員須不斷進修增值才能跟上技術發展。「我平日搭車也會爭取時間用手機觀看webinar了解技術新趨勢。」
初創公司打破常規吸人才
近年本港初創企業顯著增加,去年上升18%達2,625家,整體職位飆升51%至9,548個。香港科學園今年初舉辦職業博覽,職位亦大幅增長,有逾150間機構在場招聘,包括生物醫藥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智慧城市與金融科技等企業提供逾1,600個職位空缺,較去年增長60%。近8成職位涉及技術及研發,涵蓋數據科學家、人工智能工程師、軟件分析及開發人員等。
科學園初創培育企業彼易科技(Pecutus)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葉志滔指出,初創企業對IT工程人才頗為渴求,該公司採用人工智能及區塊鏈技術開發ReadyTravel平台,讓用戶把外遊剩餘外幣與其他用交換,公司聘有數名IT工程人員負責開發和推廣工作。他指出初創企業與大企業爭奪人才,打破工作常規是一大賣點。「在大公司工作,你可能只負責工作一小部分,但在初創公司則可自行own一個項目,由你全盤策劃。公司有員工初入職負責搜集資料寫報告,但因表現出色,很快便接手一整個推廣項目。此外工作靈活彈性也是吸才要點。我們每周舉行一次會議,同事講解工作情況,其餘時間大家可自主工作,有很大自由度,何時上下班也可自行決定。」
Text: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