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我們會飛》這歌有這些歌詞:「鼓起這勇氣,跨出這距離,差一點我們也會飛。你笑容,早應已逝去,當初的沖天志,有沒有踐踏碎.....就算知歲月已經歸不去,仍邁步前往向大世界出去。」一班女生往昔各有傷痛困擾,她們組隊夾band憑歌表明心跡。樂隊始創人是一位社工,冀以音樂助人療心、明志、愛自己。
沿黃竹坑南朗山道一直往上走,來到座落半山的瑪利灣中心。走進會議室,中央掛著一幅字畫,寫著:「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那是我們會祖聖女于法西亞修女的話,也是我們工作座右銘。」善牧會瑪利灣中心個案社工劉慧安說。
能social便work
瑪利灣中心由善牧會於1968年創立,座落山上逾50年,見證香港家庭問題變遷。60至70年代,社會最大問題是貧窮,加上傳統重男輕女,中心接收不少貧困女孩,提供院舍寄宿和教學。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新的社會問題湧現,家庭不和、父母離異,中心為12至16歲女生提供院舍服務,而社工正擔當家舍導師角色,提供生活輔導,促進學員自我了解和自律,愛己愛人。
訪問當日,劉慧安匆匆進會議室,還沒吃午飯。「因個案有突發事要處理,工作挑戰天天不同。」在中心渡過近20個寒暑,見證許多年輕生命改變,對於社會工作,她自有一套體會。「Social work,若你能social便work,若不social就唔work。做青年工作,所謂social,是以開放心懷與client建立關係。但不是說,client吸煙你又跟著吸,他們講粗口你又跟著講,以打成一片。我認為最重要是身教,以生命影響生命。」
造就別人領略意義
回想當年誤打誤撞投身社福界,未有一腔熱血,只求一份工。「但第1天上班已想走。」劉慧安曾在加拿大唸酒店管理文憑,後來回港卻沒法銜接升學,於是投身社會,機緣巧合應徵善牧會福利工作員。「那時我年紀和學員差不多,首次見面覺得她們有點兇。問她們名字,她們卻捉弄我,胡亂說出別人名字。」
「做滿1星期,我覺得自己好勁,怎知後來一幹便20年。」看見學員生命點滴改變,令她領略工作意義,立志當社工。她曾遇過一位充滿音樂天分的學員,雖沒學過鋼琴,但只要聽歌曲一遍,便能原原本本彈出來。「後來她離開中心,我囑咐她:日後記著考琴,不要埋沒天分。怎知數年後,收到她來信,說一直記著我的話,決定攻讀音樂。想不到我一句話也可造就別人生命,這深深打動我。」她決定報讀社工學士課程,畢業後成為註冊社工。
音樂具治癒力
劉慧安說,由於現今個案以個人情緒和精神狀況問題為主,所以社工介入手法亦著重學習自我治療(self-healing),促進自我連結和自我愛護,並強化抱擁明天(hope)的新思維。她無意中發掘一個媒介,讓女生打開心窗建立關係。有天,她見一位學員手舞足蹈,在看短片自學打鼓,於是協助她報讀打鼓課程,後來更進步神速。她遂和上司商量成立Music in life計劃,鼓勵學員學樂器夾band、參加音樂比賽、舉辦分享會。音樂不單可social連結人心,更有治癒力量。「有時會讓女孩在白紙上寫下自身情緒,再碎掉,象徵把過去傷痛放下。正如Music in life另一重要元素是修和(Resilience),冀以音樂去與自己傾談,去修補傷口,抒發心中不快。」
去年中心舉辦50周年音樂會,女band友們與管弦樂團合奏,在台上表演《差一點我們會飛》。對劉慧安來說,女生們各有潛能,只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定能飛。
Text: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