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海偉文質彬彬像個教師,他當年確曾當過中學老師,後來轉型做社工,1992年加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主力做研究,利用數據為弱勢發聲爭取權益,到了入行第24個年頭,開闢一條社福科技戰線,變身樂齡科技推手,跳出框框,突破傳統,為的是協助解決社會「老」問題。訪問裡,他談起種種樂齡科技產品,當中有一部洗頭機,效果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者中風長期臥床,家人難以替他洗澡,多只抹身,洗頭更難上加難……然而,洗頭機卻可幫到手,它裝有一個花灑刷頭,可一邊噴水,一邊把水吸走,做到『滴水不漏』,無論長者坐輪椅或臥床,也可輕易洗頭。院舍運用這部機,既幫到長者,也可減輕員工工作負擔,可見未來社福界應用科技仍有很大的空間呢!」
社會問題多不勝數,貧富懸殊、劏房逼人、青年難以向上流動,均要設法應對。蔡海偉研究社會問題和政策多年,在他心裡有一組數據,叫人分外憂慮。本港人口老化迫在眉睫,不出15年內,65歲或以上人口,將由目前138萬激增至近240萬人,佔整體人口逾三成,換言之,不久將來,社會每三人便有一人是長者。「但現時香港社會規劃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來不及回應問題。不獨長者需要支援,家中照顧者也面對沉重壓力,不少更出現抑鬱徵狀,屬高危群組。」
變身樂齡科技推手
要讓長者安享晚年,同時照顧者也獲充足支援,談何容易?醫療服務、院舍照顧、社區支援,皆有不足,單是院舍護理人手短缺,已令業界十分頭痛。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嚴峻,科技或可幫上一把,尤其近年科技發展迅速,各行業皆著力應用,但社福界似乎起步較慢,不乏探索空間。
蔡海偉近年變身樂齡科技推手,源於2016年出席一項活動,從一部小小儀器獲得啟發。「那次擔任人道年獎的評判,看見有醫生展示一款比手掌還小的儀器,只要長者把手指放在儀器上,便可於數十秒內做心電圖測試,偵測心房顫動問題,減低中風風險。那刻我驚覺,醫療界科技是如此先進,回到辦公室馬上跟同事說:『不行了,我們已很落後,要想想辦法才行。』」

蔡海偉與運房局局長陳帆參觀南昌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研究科技應用,要有實際行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翌年,他決定組隊到樂齡科技強國日本考察,還找來社福界和科技界代表,以及政府官員一同出發。那次考察令他眼界大開,單是展覽名稱已夠震撼。「展覽名為『第40屆長者家居照顧及復康展』,在日本已有40年歷史,而我們卻尚未起步,沒有辦過類似展覽。」蔡海偉說,很多人聽到樂齡科技,便以為是高深難用的東西。實情剛剛相反,樂齡科技乃結合安老元素和貼心科技,以提升長者和照顧者生活質素。
樂齡科技的貼心
到日本參觀展覽,有一事叫他最為難忘。「有參展商展出一部吊機,它可置於浴室天花板,機上附有電動帶,能把坐輪椅長者吊起,平穩地移到浴缸中,讓照顧者不用大費周章也可為長者洗澡。看見有一家人,推著坐輪椅長者來,即場試用吊機。一個普通家庭,也可添置這些產品在家中,像購買家居用品那樣,這在香港是難以想像的。日本設有保險制度,令有需要的人可購買租用這些產品,更好地照顧長者。這是我體會最深的事情。」
到日本取經後,決定來一次零的突破,與政府合作,在2017年舉辦首屆樂齡科技博覽,共有百多間世界各地參展商展出產品,由於反應熱烈,之後每年舉辦,上月剛舉行第四屆博覽。蔡海偉說,近年社福界加強應用科技,漸多院舍引入各種新設備,除了洗頭機、復康機械臂、結合Google街景的單車訓練機,還有專為長者而設的聊天機械人,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院舍從日本引入一款名為『南瓜仔』的聊天機械人,它可做出不同反應,長者跟它說話會點頭回應,搔它腳板會笑,也會跟長者一起睡着。院內有位長者患認知障礙症,已認不到家人,每當有人走近也會不停講粗口罵人,後來職員給長者一個南瓜仔作伴,長者竟愛不釋手,常跟它玩耍,即使機械人說的是日文,也無減長者興致。後來長者慢慢不再暴躁,性情變得溫和,能和家人平靜地相處。雖然他不久後因病離世,但家人很慶幸,能好好陪他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蔡海偉說,香港未來發展樂齡科技空間甚廣,無論在院舍或家居應用也可更為普及。2017年舉辦首屆樂齡科技博覽後,政府在當年宣布預留10億元設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院舍購置和租借科技產品。基金推出至今批出逾兩億元,資助約970間長者和復康服務單位,購買或租用逾4,200多款技術產品。
中學老師變社工
蔡海偉當年投身社福界,沒有刻意規劃,靠一步步摸索去路。他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沒做工程師,而是當上中學老師,同時進修輔導學,兼任輔導老師,因為喜歡助人,下班還老遠從北角跑到新蒲崗一家青年中心做兼職,令他萌生轉行的念頭,最終副業成為了正職。「有一回,我翻開中心舊文件照片,發現原來中心在60年代曾成立一個殘疾人士組織,為他們舉辦不同活動。那年代,社會對殘疾人士沒有支援,中心無政府資助也能成立互助組織,殊不簡單。在青年中心做兼職,也令我體會到,社會有許多人需要幫助,當人遇上困境,社工及時幫上一把,可助人度過難關,工作很有意義。於是便決定到美國深造社工課程,投身社福界。」
當社工為弱勢出力,有人在前線服務,扶助有需要的人,而蔡海偉則以另一途徑,實踐社工天職。1992年美國留學回港,曾在社福機構短暫服務,及後加入社聯主力做研究,讓數據說話,揭示社會問題,繼而倡議政策,推動變革。多年來,涉獵不同研究題目,復康人士、青少年、長者、房屋等,最難忘是1996年,進行首個貧窮研究,其時社會一片歌舞昇平,人人沉醉炒股炒樓致富,他偏偏唱反調談貧窮,曾被人覺他無聊找事幹。「那時有人跟我說,香港地不會餓死人,哪有貧窮問題呢,為何要花精力研究?」

社聯協助社福機構採購口罩,幫助有需要的人。
不過,數字不說謊,他和團隊參考官方數據,發現貧窮問題正在蔓延。「自90年代初,本港工業北移,製造業式微,就業市場面臨巨變,大量技術工人被淘汰,在短短數年間,製造業從業員由90多萬人,銳減至20萬人,換言之,有70多萬崗位消失了,大批失業工人湧進服務行業。有些車衣工人原本月入一萬多至兩萬元,但後來去了餐廳做清潔,月入大跌至5,000多元。」
後來進行深入調查,結果引起頗大迴響,連外國傳媒也爭相報導。「我自己也有點震驚,不少基層『縮食』情況嚴重,竟有26萬人飲食開支平均每人每月不足630元,到了『連食都唔夠食』的地步。我想說,縱使經濟繁榮,卻不是人人受惠,我們有責任反映現實。之後我們年年公布貧窮研究,訂立貧窮線,倡議政策改變。」
當前社會貧富懸殊依舊嚴峻,社會問題更層出不窮。有時做研究,發現社會實況比預期還差,難免惆悵,但與其黯然神傷,不如換一個角度設想。「我會提醒自己,再做多一點、做好一點,希望帶來改變。」

蔡海偉說,做研究認真嚴謹,一絲不苟,這樣才能建立公信力。「同事說我有一雙鷹眼,不會放過任何細節。」
難忘替長者買餸煮飯
蔡海偉自小跟長者相處打交道,入行近30年,仍不時記起這片段:「初中時,鄰家住了一位獨居婆婆,她一路看著我長大,後來行動不便,沒人照顧,有好幾年的時間,我幫她買餸煮飯。仍記得,她教我怎樣揀鯇魚,說剛剛劏掉、眼睛還會『郁下郁下』的,才是靚魚。於是我放學便去街市,等魚販下完刀,我便馬上買下,還要多買三毫子貓魚,煮給婆婆的貓吃。喜歡幫人的性格,可能遺傳自媽媽,她是個很熱心的人,親友找她幫忙,她定必相助。」長大後輾轉當上社工,或許也是個性使然。 樂齡科技創新職
本港人口老化,社會對院舍服務需求持續增加,相關人手需求亦不斷上升。據統計處數據顯示,「宿舍護理服務」從業員由2010年27,380人增至今年34,674人,增幅達26%。目前本港不少護老院舍由非牟利機構營運,院舍除聘有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也需要大量前線護理人員,當中包括起居照顧員、護理員、保健員等,但前線人手不足一直困擾業界多年。社署的調查便發現,院舍照顧員和家務助理員空缺率持續攀升,去年達19%,反映業界缺人情況持續嚴重。
蔡海偉認為,業界加強應用科技,有利吸納年輕人入行,尤其科技設備可減輕部分院舍照顧工作的負擔,可改善人手不足情況。此外,科技也為業界開創新職位,社聯於上月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計劃,為長者和照顧者提供樂齡科技設備諮詢、租賃、清潔及保養服務,共約有2,500件產品可供長者租用,助長者居家安老,該計劃聘請了「樂齡科技應用指導員」。「他們會按長者實際需要,介紹及建議合適器材;若有特別需要,團隊會將個案轉介予專業人員,包括職業治療師或護士。」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