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安誠既是工程界老行尊,亦是創新中堅,他有前衞一面,也有傳統一面。提起行內種種新技術如BIM、MiC、DfMA等,他可滔滔不絕,暢談科技革新的威力。但論到事業打拼要訣,他話鋒一轉,用手指敲著辦公桌面,以沉穩聲線說:「我們這一行,營運和盈利的重心不在這裡(辦公室),而是在地盤。若你不懂巡地盤、不了解基本工藝、不懂跟工人溝通,當不了好的管理人。」在工程界打滾,創新不可「忘舊」,成功也不離傳統智慧。對科技胸有成竹的何安誠,始終「心繫」魯班工藝:「我很慶幸,入行首兩年在地盤磨練,實地了解各種工藝技術,令我終身受用。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打穩技術根底,科技才有用武之地。」
何安誠縱橫工程界逾35年,入行由做實習生在地盤學「彈墨」,到今天位居總裁推動科技革新,打拼職途好比建樓一樣,從平地拾級而上,多年來憑汗水和「腦力」築起的事業,有兩道「樁柱」打得最穩:「入行至今,我一直抱兩個信念。第一,你要達致卓越、與眾不同,需比人走前兩三步;第二,凡事要實幹,不要『做show』。不管工程師或CEO,要切切實實走進地盤,不怕苦也不怕髒。」
革新要識「拆牆鬆綁」
做工程要穩紮穩打,也需懂得「拆牆鬆綁」,尤其是改革創新,便得突破傳統。敢於開創、接受挑戰的個性,令何安誠踏上革新派之路,多年事業生涯中,曾參與眾多創新項目。他說,建築技術一直在變,尤其近十年數碼科技發展迅速,令建造業跨進2.0時代,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轉變空前。若要比人走前兩三步,務必捉緊科技這要素。 早在2005年,何安誠已洞察行業數碼化趨勢,著手制定BIM(建築信息模擬)策略,近年進一步引入新科技,如軟件機械人(Gambot)、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fMA)、物聯網感測器和擴增實境等,將之融入工程各環節,建構「綜合數碼建造方案」(IDPD),連起樓「落石屎」也可應用人工智能,顛覆行業傳統。「早在投標項目前,我們用人工智能系統,把落石屎整個周期推算一次,從而定出最佳運作流程,以配合每四或五日起一層樓的進度。」

竹篙灣第二期臨時檢疫中心項目,用87天建成700個檢疫單位,地盤裡設有5G智能控制中心,進行數碼化管理。
何安誠強調,業界應用科技,成敗關鍵往往在「最後一百米」,技術要「落地」方能成事。「即切實地將科技連接到地盤,連前線地盤主管也可應用。」近來創新工程之一,是竹篙灣第二期臨時檢疫中心項目,僅用了87天建成700個檢疫單位,當中95%工程以組裝合成技術完成,檢疫單位在廠房預製,再在地盤組裝。地盤裡設有一個5G智能控制中心,充當整項工程的「大腦」。
「工程人員坐在智能控制中心,可遙距監控預製組件廠房,只需簡單按一個鍵,便可實時監察每個組件狀況,包括製造、運送、測試及運作,系統甚至可監測工地現場工友有否佩戴安全帽;當組件運來香港,也可用Gambot的人工智能技術協助各項流程和工序。工程每一環節也可作數碼化管理,這就是『綜合數碼建造方案』。」
業界創新要有路線圖
何安誠近年一有空,便會到海外考察,數年前他擔任建造業創新及科技應用中心主席,亦不時帶同業到外國取經。他說應用科技革新,需走遠一點、看多一點。「新加坡和英國在應用組裝合成技術走得很前,而芬蘭在數碼管理方面屬全球首屈一指。我們不單去看,還實地學習,把經驗帶回香港。」

何安誠說,金門設有自家學院,以制定人才發展計劃、畢業生見習計劃及學徒培訓計劃等,為人才提供全面訓練。
他認為,本港業界應用科技尚處起步階段,跟外國仍有大段距離,行業整體要急起直追。「世界跑得很快,香港走得較慢。舉例說,新加坡早已制定策略,把DfMA技術(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的使用率,由2018年的22%提升至去年的40%,反觀香港目前比例只有1%左右。」他強調,社會實行數碼轉型,需有一整套策略,不是靠個別行業或企業單打獨鬥。「要整個行業進步才有用,像英國便為各行業制定數碼策略路線圖,並投入資金,針對每一行業的問題和弱點,聯合業界和大學進行實務研究(practical research),再與業界分享成果,令科技『落地』,應用到行業中。」
新興工種冒起
當工程嵌入了科技,地盤也進入數碼時代,行業人力亦起了變化。何安誠說,近年行內有不少新工種湧現,為過往數十年未見。「Information Engineer、Information Manager、BIM Engineer、Data Scientist……雖然職銜各有不同,但皆從事整合數據和流程。他們正處冒起階段,漸漸在就業市場形成新的發展方向。正因工程項目涉及眾多行頭,像土木、結構、機電、屋宇裝備等,當行業加快應用數碼科技,每一行頭也需要這些專才,將圖則和數據透過BIM技術轉化為數碼模型,再整合成數碼建造方案。」何安誠續說,除了新興工種人員,現職工程師亦要掌握數碼技能,方可在行業不斷擴大的數碼生態中找到立足點。「尤其需好好把握BIM技術,這是大勢所趨,另也要了解其他科技,如物聯網、AI、機械人(robotics)等。」

何安誠說,當工程管理人,亦要有「customer- centric」的思維,設法克服種種難題,達成交付項目的任務。
至於行業管理人,由項目經理、總監以至CEO,管理思維也需同步更新,才能實現團隊創新。何安誠說,科技趨勢下,行業更講求協作式領導(Collaborative Leadership),管理注重「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and Inclusion),摒棄權威式作風。「行業傳統做法,是上頭說一句:『你幫我搞掂佢!』便把工作壓下去。但現在不行,因創新項目涉及眾多技術,如BIM、物聯網、組裝合成等,需集合各種人才協力創新,因此領導者要兼容並蓄,跟團隊一同協作,下決定前先要懂問:科技可如何改進固有做法?該如何應用?是否可行?管理不是一言堂,要以人為本,重視團隊每一員,創新才會成事。」
緊貼科技亦不能忘本
顛覆行業現狀,需放遠目光,對準科技,但回顧三十多年工程生涯,叫何安誠最深刻難忘的,卻是一項最傳統的技術。早年在理工學院修畢「建築工藝及管理學」課程後,加入新昌當見習工程師,入行第一天,沒有安坐辦公室,而是走進地盤跟師傅學彈墨。彈墨是傳統技術,所用的墨斗工具,更相傳是由中國工匠祖師魯班所發明。「那時在地盤,拿著墨斗,沾墨、拉線,然後對準一彈,按工程圖則以『一比一』在工地彈上墨線,讓工友能依照方位來建築,這是工程的基礎,不能弄錯。入行首兩年,天天在地盤磨練,實地了解各種工序工藝,令我終身受用。」
身為工程師,應緊貼科技,但不能「忘本」,要打穩技術根底,再以科技求變,才是創新的精要所在。「萬丈高樓平地起。須知道,工程環環緊扣,結構、機電、屋宇裝備,相互銜接。即使做一個窗框,也要配合落石屎、畫圖則。若你不懂施工程序,連起樓基線在哪裡也不知,數碼化又從何談起?年輕人入行定要注意兩件事:第一,練好basic skills;第二,培養digital mindset。我們公司的見習工程師,一樣要學彈墨,也要學BIM,兩者相輔相成,才有助建立事業。」
工程事業根基,除了基本工藝,還有「巡地盤」的智慧。當年在新昌工作,認識時任集團主席葉謀遵,讓他獲益良多。「葉先生是行內走改革路線的人,我從他身上學會了很多,包括巡地盤。他身為主席常常親自到地盤了解施工情況,並致力改革創新。當年我做地盤經理,負責沙田隆亨邨的項目,便採用許多新技術,包括引入全港第一部可移動路軌天秤,在行內屬破天荒。」

何安誠(中)至今保持巡地盤習慣,周六到地盤視察施工,並推廣工業安全。
1997年加入金門,其後晉升董事及COO,再出任總裁,至今仍保持「巡地盤」的習慣,周六會到工地視察一番。「巡地盤不是做show。身為管理人,你要把公司理念、施工質素、工業安全、創新思維,一一落實到地盤中。像提升工地安全,你要親身落地盤推廣,不斷提醒前線工友,同時也要提供誘因,如同事做得好,我們會贈予平板電腦,以示鼓勵。」自去年面對疫情,也要從地盤實際層面,指揮抗疫。「例如在西九M+博物館地盤,我們便做了許多工夫,工人的更衣貨櫃屋,做到專人專櫃,指定6人一組,而且每小時要換氣6至8次;工地升降機每次限載6人,防止擁擠……我想說的是,做管理,要去到前線層面,知道地盤發生甚麼事。」
從當年捲起衣袖在地盤學藝,再走到科技前沿,工程事業路,始終要踏實,一步一腳印。「若不懂行地盤,做不到好的項目經理,也當不了成功的CEO!」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