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聽過VSOP?」馬志强所指的並非愈陳愈有價的干邑,而是知識技能過時的人物,亦即「Very Slow and Outdated Professional」。「因追不上時代步伐,變得又慢又古老,難逃被淘汰的命運。」他強調,在數碼年代,工作技能「換代」速度倍增,打工仔應以VSOP為鑑,切忌淪為辦公室陳年「極品」。隨著數碼浪潮席捲各行業,打工仔不想被淘汰,便要「歷久常新」,而持續學習正是不二之法。馬志强認為,進修增值尤要注意三大趨勢,務求在本業之上掌握科技優勢,積極尋求事業轉型機遇。就業長青不老術,需好好研究斟酌。
馬志强在資訊科技界身經百戰,曾在多家大企業任職技術要職,後來毅然投身教育界,擔任大學講師、助理教授、院長等。從「做IT」到「教IT」,一路見證科技變遷,在技術革新最快最狠的行業,看到就業最現實的一面:「你剛學會了新技能,才不到兩三年,或已變舊沒用了。做IT這一行,要無時無刻不停學,不能有半點怠慢,稍一落後便會被淘汰。」
科技發展不等人,如今不獨IT人要不停「追技術」,其他行業人員也需加入知識競賽的行列。隨著IT滲透各行業運作,就業技能加快「折舊」,想生存便要適應全新的學習步伐。馬志强說,過往數十年,科技掀起3次就業巨變,影響一次比一次猛烈。首先,從1960到1990年代,工業生產自動化革新,藍領工人職位率先受影響。到了1980至2000年代,自動化延伸至辦公室,波及白領工種,文職人員如秘書、接待員等,人力需求漸減。

馬志强認為,教育理想目標是助學習者擴闊視野,改進思想行為,獲得積極學習成果,而不止記住教材內容。
踏入千禧年至今,各行業處於「數碼化轉型」浪潮,這次革新由多種新興技術驅動,馬志强預計,未來廿年,數碼轉型將持續改變就業結構,影響遍及各行業,並對兩類人員的影響較明顯。「第一類是服務人員,包括旅遊、餐飲、零售從業員等;另一類是知識型工作者,像會計、財務分析、顧問、教師等。這些工種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有些工作會被自動化取代,有些則因應科技轉型,衍生新的技能要求。」科技勢不可擋,打工仔宜及早準備,並留意就業三大方向,加強數碼裝備。
1. 增值第一步:成為科技Smart User
數碼化趨勢下,打工仔若要勝人一籌,除具備行業知識、IQ、EQ,還需掌握「DQ」,亦即數碼智商(Digital Quotient)。馬志强指出,企業愈著力推動數碼化,員工愈需要提升數碼智商,成為科技「Smart User」。 「Smart User掌握本業技能之餘,亦能在崗位上促進科技應用,像從事財務分析工作,以往靠自己做,未來或要『人機合一』,教機械人做分析。這些情況已出現,未來數年將更普及。」目前行業數碼化主要由「A至I科技」所帶動(詳見下表),打工仔可審視行業形勢,鎖定熱門技術,報讀相關課程,好好增值。
數碼化科技「從A到I」
A: AI、機器學習及機械人技術,例如無人駕駛車輛;即時翻譯多種語言
B: Blockchain(區塊鏈),應用包括電子公開賬本
C: Cloud computing and web services(雲計算和Web服務)
D: Data analytics / Big Data(數據分析/大數據)
E: e-Biz及e-Learning(電子商務、電子學習)
F: Fintech(金融科技),應用於銀行、金融及保險業
G: 5G快速通訊促進新的技術應用,例如無人駕駛車輛;智慧城市
H: Hypermedia(超媒體),包括多媒體、VR、 AR、社交媒體、數碼娛樂等
I: IoT(物聯網),應用有追蹤系統、智慧城市
2. 數據入手 成為帶領創新者
除在現職上促進科技應用,也不妨進一步尋找事業轉型機會,成為帶領創新者。馬志强說,現今數碼化涉及行業層面廣,也更著重應用,令就業市場衍生不少新工種,例如業務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s),不同行業也有人手需求。他們擔當業務與科技之間的橋樑,本身既擁有行業知識,也熟悉科技應用,與IT專業人員緊密合作,協助企業革新商業模式。「不同行業人士也可思考這方面的出路,例如過往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熟識酒店運作和系統,那部署事業轉型時,不妨以Business Analysts為目標,利用自身經驗,加上科技知識,取長補短。」業務分析師常要分析數據和流程,需掌握大數據和系統分析知識技能,而且對網絡系統、數據庫應用、變革管理也要有一定認識,進修相關課程有助促進事業轉型。

3. 項目管理 手法要「敏捷」
打工仔也可從項目管理層面,學習一些新興通用技能。近年不少企業革新營運,皆用上「敏捷型」開發模式(Agile Approach)。這種項目管理方法源於IT界,現正於不同行業「發揚光大」,無論開發產品或策劃推廣,皆可應用。馬志强說:「Agile Approach跟傳統的Waterfall模式大為不同。Waterfall是從上而下、『step-by-step』的作業模式,適合較穩定的大規模系統開發,但往往較費時,中途亦較難引入新的需求。」至於敏捷式開發則擺脫繁瑣流程,把計劃分拆成許多小項目和周期, 逐項進行。當每一周期完結,項目可分階段完成,交付給用家,也可聽取用家意見,再反覆修正,靈活應對市場轉變。他說,應用敏捷型開發模式,需熟悉相關工具、流程、策略及思維,現時不少項目管理課程也設有相關課題。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對馬志强而言,「學習」二字有著不一樣意義,事業人生就是不斷學習的旅程,並透過教學實踐目標理想。他出身於基層家庭,家中有6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四,小時活躍好動,興趣多多,不會放過任何學習機會,像橋牌、下棋、游泳,常向人請教,樣樣很快學會。長大後投身IT業,再轉型為學者,對於教與學有這一番見解:「教育是為了助人改變和進步,學習應帶來持久正面的影響。作為教育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並非硬灌知識,而是教曉學生怎樣學以致用,掌握『捕魚』技巧。同時建立自學能力,終身受用。」
他說自己首次學到「捕魚」技巧,是在小學三年級數學課上,當時老師提出一道算術題,激發他的學習潛能。「老師問全班同學,從1加到10等於多少,我馬上拿起紙筆計算,1+2+3……最後加到10,最快計出答案是55。但老師卻說這樣計算有點慢,要教我們更快捷方法。他在黑板寫上4組10,即『1和9』、『2和8」、『3和7』 及『4和6』,然後說只要再加上10和5便可得出55。接著他在黑板寫出另一條公式:『N x(N+1)/2』,稱只要把N設定為10,同樣可得出55的答案。當時我兩眼發光望著黑板,覺得老師像變魔法一樣,令我領悟到,面對同一問題,可用上不同方法找答案。我自此愛上數學,常去圖書館看數學書,學習算式拆解題目。對數理的興趣和自學能力,便是從那時慢慢培養出來。」

馬志强說,過去的50年,IT一直是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證明他當年投身IT界的職業選擇正確。
他先喜歡數學,後來迷上IT。中學畢業後考入理工學院修讀「系統分析」電腦學科,其後投身IT業,曾在國泰航空、馬會、中電、銀行,擔任電腦程式員、系統分析師、IT項目經理等。他說,從事IT工作緊張刺激,而且有種速度感,是會令人上癮的。「做IT很有快感,利用科技解決業務難題,能馬上看見成效,這種滿足感為我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即使要不停學習新技術,也樂在其中。」
在80年代,他轉往澳洲發展,於政府大型銀行工作,擔任業務分析師分部主管,專責為新IT項目作可行性研究。其時正值金融業電腦化時代,銀行紛紛引入自動化系統,掀起一場科技戰。「當時銀行引進全新IT系統,用於全線分行提款機和櫃檯。最難忘是進行系統評估,要模擬250間分行高峰時段客戶流量,為終端機進行測試,工作很有挑戰性,讓我從中學會很多,像分行運作流程、櫃檯操作等,需跟不同部門同事溝通,詳細了解。」
當學者勝在不停學
1987年,是他的事業轉捩點,一次在職研修的經歷,間接推動他轉型,由IT項目經理變身學者。那時在澳洲的州政府銀行工作,因表現出眾,獲得傑出州政府官員獎,有機會到大學參加為期兩周的公共行政管理進修研討會。「參與者多是聯邦政府高官,他們閱歷豐富,知識廣博,而我當時只30來歲,自覺學識和眼界差很遠,於是想深化學問,擴闊視野。那時我想,如要追求學問知識,最理想的地方,非大學莫屬了,於是漸漸萌生當學者的念頭。後來得悉香港理工學院聘請計算機學系講師,我決定回港一試,從此展開教學生涯。」 在大學擔任講師,既是導師,亦是「學生」。他說備課時要溫故知新,對他而言亦是一種學習。在大學工作期間,進修一直沒停止,不單修讀MBA課程,亦攻讀了博士學位,主力研究資訊和商業策略融合。

1997年轉往香港城市大學發展,先後擔任資訊系統學系署理系主任及商學院助理院長等職,2011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院長,既帶領學院發展,亦引進創新及科技課程,同時不斷學習新知識。他說在數碼化時代,人人要加把勁增值,學者和教授也不例外。「『Professor』一字,解作a person who professes,對某一領域有精湛學問。所以做學者要致力保持學術知識水平,走在時代尖端。」
科技課程進修有途
各行業人員如想認識科技應用,提升就業實力,可修讀一些短期課程,像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辦有「中小企電子商貿及應用」證書、「創新項目專才認證考試預備課程」證書等,教學著重實務應用。馬志强說,除上述課程外,學院亦舉辦多個創新科技ERB兼讀制課程,包括人工智能知識及應用證書、雲端計算及應用證書、數據分析基本概念及應用技巧證書等,均納入ERB「特別‧愛增值」計劃中,失業或待業人士可免費修讀並獲取津貼。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