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了近兩年,對全球經濟構成了重大影響,也令經濟學家一直擔心曾於1930年代出現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會否重臨。到底經濟大蕭條會否到來,目前仍是未知之數,但在西方社會就先出現了一個新狀況——「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
「大辭職」在今年春季開始由媒體提出,原因是美國4月份提出辭職的人數創了歷史新高,而到了7、8月,美國單月的辭職人數仍一直在「破紀錄」。媒體預計,這只是個開端,未來數月提出辭職的人數只會有增無減。
經濟轉差,按道理大家會擔心收入,理應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卻為甚麼反而出現辭職潮呢?有專家分析認為,疫情令很多人需要在家工作,也令他們發現長時間待在家中並不是一件壞事,加上網購非常方便,亦不像逛街那樣容易衝動消費,同時少了外出用餐,生活開支減少了,令大家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雖然「大辭職」這個概念先是在美國出現,但近月全球各地都陸續有所聽聞。據統計,辭職人數中最多的是30至45歲的中層管理人員,當中又以從事科技及醫療行業的人居多,這些人的收入本來就比較高,也可能因為疫情期間的工作量大增,令他們希望在事業發展的中途稍為歇息一下,重新整理才再出發。
目前,「大辭職」潮還沒在香港出現,但不容否認的是,疫情令很多人改變了生活和工作模式。而事實上,人們對工作或事業的觀念一直在改變——上一輩認為找到長期、穩定的工作是最佳出路,但現今很多年輕一代的夢想是當slasher、可擁有多重身分和職業。在疫情過後,會否出現另一種新興的工作模式?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艾黛菀
熱愛旅遊,好交朋友,現時旅居台灣花蓮。
網址:www.facebook.com/slowlifei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