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前兩男一女的組合,各人背景大相逕庭,一個是香港社企界鼻祖,近年積極「感召」商界推動社會創新;一個是「做廠」出身的「手套女王」,去年另闢新徑,創立綠色生活品牌、研發可重用抗菌口罩;另一個則是安老界90後第二代接班人,年紀輕輕以服侍「老友記」為己任。論行業工作,他們看似各不相關,但走在一起又顯得非常投契,而把他們連成一線的,是這個共通話題——企業如何實踐社會使命。
做生意賺錢天經地義,實踐社會使命又是甚麼回事?三人異口同聲說,企業為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出一分力,不是要發財立品,也非自命清高,只是大家在同一天空下,面對共同挑戰,人人可作正面連結,令社會和環境變得更好。實踐使命,總要帶點理想主義,他們這一回使命對談,又會擦出甚麼火花?

陳碩暉 和悅社會企業服務發展經理
家族營辦安老院舍,大學畢業後入行,在和悅社會企業工作,該社企採用創新營運模式,為社區長者提供日間中心和家居照顧服務,目前在社區設有9間中心。
魏華星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創辦人
早年在電訊公司任職高層,過著「跑數」生涯,2007年轉戰社企界,近年提倡「商業2.0」、「使命商業」理念,把社會理念帶入主流商業世界。
林曉盈 凱盈集團主席兼INNOTIER創辦人
人稱「手套女王」,有多年製造業經驗。去年創立INNOTIER品牌,結合環保理念與科技,針對疫情推出一系列抗疫產品,包括可重用抗菌口罩、手套等。

使命
近年企業日益重視回饋社會的使命,由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創造社會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以至當前流行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皆顯示企業和社會結連,逐步邁向更高層次。對你來說,企業使命又是甚麼一回事?
魏華星:
世界風潮在變,無論個人或企業,存在目的不止為賺錢。早在2019年,美國商界組織Business Roundtable和200位大企業CEO便發表一分聯合聲明,重新定義「企業使命」:股東利益不再是唯一依歸,企業決策需一併考量所有持分者,包括員工、消費者及社會。 過往多年,企業回饋社會方式不斷演變,由昔日實踐CSR、安排員工做義工,到今日制定ESG策略,更重視環境、社會及管治,這好比由「1.0」進化到「2.0」;而我們提倡的「使命商業」(Business with Purpose),則強調企業可利用自身專長,合力解決社會問題,包括環保、關顧員工、連繫社區等,可發揮創意,各適其適。
陳碩暉:
我認為使命是創業的「核心」,而非成功後的「副產品」,尤其年輕一代成立初創或社企,皆旨在達成某種使命。創業最重要的不是How(怎麼做)、What(做甚麼),而是問自己Why(為甚麼),弄清楚為何而做,才是成功關鍵。
投身安老業前,我曾深思「Why」這個問題。因父親經營安老院舍業務,我畢業後入行看似順理成章,但我問自己:為甚麼要做這行?我可為長者帶來甚麼?經一番思量,我決定專注發展和悅社會企業,在社區成立長者日間服務中心,希望在傳統院舍以外,開創一條不同的路。
林曉盈:
對我來說,使命不用很宏大,若能在公司日常營運中,透過自身經驗,為身邊人和事帶來正面影響,便是很「落地」的事。像我們「做廠」出身的,也可在環保、關顧員工方面多作貢獻。就算功利一點說那是出於「為自己」也無不妥,因為今時今日「做廠」,不可能一味「鬥平」壓低成本,只有重視可持續發展、留住好員工,才能吸引好客戶,帶來長遠回報。

行動
使命人人會談,但往往說易行難,若不加以實踐,將之融入企業日常營運中,很容易淪為空洞口號。到底如何化使命為行動、言行一致?當中可有掙扎?
林曉盈:
我認為,每天堅持「做啱每件事」,便是實踐使命的最佳行動。你要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不斷突破自我。我本身從事手套生產,一向關注ESG,而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大量使用即棄口罩,很不環保,於是我們構思成立新品牌,生產可重用抗菌口罩,但研發過程絕不容易,公司在英國的研發團隊不單要馬不停蹄,同時要聯繫世界各地實驗室做測試,由物料、設計、測試,以至包裝,皆竭力做到最好為止。當你不斷把自己推向更高層次,別人自會感受到你的信念和堅持。
堅守原則,你要有所為,亦有所不為,像曾有跨國大品牌找我們合作推出產品,但我們發覺對方營運方針,與我們的環保理念不相符,最終我們還是放棄合作,過程中有頗大掙扎,因那是一宗很大的生意。或許有人會說我們這樣「揀客」而失去大單不值得,但我想說,若大家理念不同,日後合作也會產生許多問題,或得不償失。當你堅持「做啱件事」、腰骨挺直,員工也會受你信念感染,覺得在公司工作是很型的事。
另外,推動環保也可從生活入手,感染身邊的人,包括員工。我公司內地廠房逢周一設有Green Monday,讓員工可免費吃素食餐。起初好些愛吃肉的工人不滿,以為我們想「慳皮」減成本。後來同事發現,原來素菜食材比肉類還要貴,才明白我們的心意,慢慢接受吃素,環保又健康。
陳碩暉:
安老是以人為本的工作,要懷著信念去做,工作挑戰當然多不勝數,但若你清楚自己使命是甚麼,便會堅持多走一步。舉例說,我們以社企模式營運,既要自負盈虧,但提供服務時卻不能純以商業考慮,像為長者提供上門送飯服務,基本上是虧本的,但社區確有這樣的需要。若你不送飯,長者便無人可依。我們盡量調度資源,或找其他機構合作,想辦法做。
我曾為獨居長者送飯,去到他家中,聞到陣陣臭味,原來長者失禁把排泄物遺在床上,於是我先幫他清潔,然後把飯「叮熱」,再跟他聊聊天才離開。假如你一心只計算成本,或會放下飯盒便走,不會做這些額外工作。但我清楚自己為甚麼而做。
另外,我也想談談員工發展,它亦是使命的重要一環。社會人口老化嚴重,安老業求才若渴,但想吸引年輕人入行,需讓他們看到事業階梯、可以向上流動。因此我們的日間長者中心革新職業發展,聘有非社工或護士出身的員工,並為他們提供類似管理見習生的訓練,讓他們從前線做起,一步步晉升至個案經理、中心主管。

轉化
追求使命、理想、信念,往往源於人生經歷的啟發,而且經歷愈深刻,愈能加添動力,堅定不移。事業人生路上,有過哪些特別的體驗,驅使你有所轉化?
魏華星:
以前在電訊業做營銷推廣工作,由朝到晚為「跑數」,但自從兒子和女兒出世後,我開始反思事業人生,覺得做人不應只為追求銀行戶口的錢「多一個零頭」。之後跟太太做義工,和一班專業人士利用本身知識幫助社企轉虧為盈。那時白天當正職,晚上到社福機構開會到夜深,縱使身體疲累,但心裡很滿足,愈做愈開心,於是萌生事業轉向的念頭。後來成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如今我們已變為一個「商業2.0」平台,積極聯繫各行業機構,一起推動社會創新,並認識愈來愈多商界有心人,包括Juliana(林曉盈)和Leo(陳碩暉),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夥伴。
林曉盈:
說來湊巧。兒子出世,也令我對人生有不同體會。與兒子相處過程中,我學會放下身段,從對方角度出發,建立彼此的bonding,而這種bonding更延伸至其他層面,令我以同一標準對待身邊人和事,如員工、生意夥伴,甚至陌生人、周遭環境等。像你去餐廳用餐,看見地上有垃圾,你把它拾起來丟進垃圾箱,雖然不會有甚麼回報,但可減輕清潔姐姐工作量,何樂而不為?做人不用計算那麼多,做生意也一樣,只要你堅持「做啱嘅事」,所得到的認同會超乎你所想。 陳碩暉:
我跟兩位不同,影響我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些「老友記」。因家人營辦安老院,我小時常在院舍流連,可算是在安老院長大,但那時我並不喜歡安老工作,覺它沒甚意義,因為你即使做得再好,長者最終也會悄悄離開(離世),令人感覺「很灰」。直到5年前,試過親身服務長者,才對安老工作有不同體會。那時我在長者日間中心工作,曾為無助的長者送飯、協助需天天洗胃的個案,有次更負責送一位患躁鬱症的長者回家,怎知她中途病發突然亂過馬路,我想拉也拉不住,幸而最終也安然無恙,而這些經驗均令我明白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宇宙萬物相互依存。」原來我的存在可為長者生活帶來一點不同,這就是意義所在。

連結
企業如想進一步回饋社會,為解決社會問題出一分力,並超越傳統的CSR範疇,可如何開始?
魏華星:
企業和機構可構思利用自身專長,開展社會創新項目。至於企業之間,也可開拓合作空間,像Juliana和Leo便可合作提升長者防疫保障。而我們早前與香港管理專業協會(HKMA)合作建立使命商業平台,連結了15家企業,包括中電、叙福樓集團、香港麥當勞、INNOTIER、葉氏化工等,合力以正念創造價值。
林曉盈: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我建議不妨借助外間力量,像我們公司早前與香港青年獎勵計劃合作,舉辦環保時裝體驗營,讓年輕人認識環保、展現創意,並從他們身上得到不少啟發。另外,構思項目時應多收集數據,掌握社會脈搏,增加說服力。
陳碩暉:
企業想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可先從內部慢慢醞釀,當中員工的engagement很重要,管理人可多諮詢同事意見。我們有許多營運創新點子,都是同事一起brainstorm想出來。
魏華星:
我最後想補充一點,「初心」很重要,凡事問心。古時戰國思想家墨子提倡「兼愛」,即人人互愛互助;我想,現在我們不單要「兼愛」,更應「兼利」,做事利己利人,達致共贏,才能建立更美好的社會。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