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巨嬰」這名詞看似可愛,但其實這位「BB」人見人怕,明明是成年人、已投身社會工作,但仍像嬰孩一樣—無法自理、「要人湊」、愛鬧脾氣,卻不自覺有問題;若要與他們合作共事,相信會令一眾打工仔無比沮喪,亦會叫上司頭痛不已。
這類人也有不少是已工作多年,名為巨嬰只因他們「未戒奶」,能力不高、要人照顧、不積極主動又情緒化,總為身邊團隊加重工作負擔。如團隊出現巨嬰,上司或主管可如何應對?他們又是如何「誕生」的?
「三低」問題
華生職場顧問董事孫立民博士估計,職場巨嬰大多可能是受家庭因素影響,例如成長期被「怪獸家長」或「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遷就、時常幫忙「擋箭」,令孩子缺乏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都可能造成他們變得倚賴和自我中心,對日後生活以至工作有所影響。他更表示,職場巨嬰是一般公司典型的「三低」員工。
能力低
他們有兩大關鍵能力不足,第一是「工作能力低」,每當要他們自己作決定時,便會猶豫不決、拒絕承擔,做事效率自然低;亦因他們不願離開comfort zone,所以工作上有新任務或新嘗試便會退縮,或置之不理;加上有「被照顧」的心態,會傾向「等人餵」、等待上司或主管伸出援手。
第二是「溝通能力低」,他們不懂「人情世故」、不會感激同事幫忙、不懂社交禮儀,為人亦自我中心,甚少從別人角度出發、缺乏同理心,只想自己被人關心,卻沒有與團隊多作溝通、不會關心別人,自然大大影響團隊之間的協作。
責任感低
孫博士又說,職場巨嬰因怕失敗,常會諉過於人,例如將問題歸咎同事、客戶,覺得與自己無關;亦因責任感低,不太理會做錯事的後果,即使得失客戶也覺得沒甚麼大不了。他們亦從不主動匯報工作,一般等到上級問起時才告知無法如期完成,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並反過來埋怨工作量大,覺得自己做不完也情有可原,不會覺得連累公司或同事。
EQ低
情緒化和「唔鬧得」亦是常見表現,他們對於上司或主管的評語,會覺得被針對或對方的要求無理。因為習慣自我中心,亦常會「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公司、同事應要配合其能力程度分配工作,總之需要別人的遷就和配合,而不是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
公司不是家庭,不可能處處縱容,上司或主管又可如何應對?
訂立清晰KPI
孫博士指出,上司或主管可訂下清晰的KPI(工作指標),並解釋每個KPI背後的原因,讓他們明白某些工作細節並非無理要求、而是真的有需要這樣做,令他們信服。他又建議不要用恐嚇方式給對方壓力,如「寫花你report」、「考慮不續約」等,這樣對方反而更易放棄。
緊密跟進項目進度
孫博士又指,初期需花時間緊密跟進他們的工作。首先為其每個工作項目定deadline;其次,協助建立工作流程和checkpoint;第三,要他們定期匯報進度,例如每3至4天檢查工作進度是否合理、有否遇到甚麼困難等,以免到deadline時才發現工作無法完成或被拋諸腦後,因而「出事」。
自己問題自己解決
如對方有工作疑難,孫博士建議可先反問對方的看法和意見,而不要直接給予答案,讓他們習慣每次都準備提議和解決方案。如對方成功解決問題,上司或主管可給予肯定;如未能解決也可以稱讚他們願意嘗試,讓他們從正面評價中獲得支持和鼓勵;如對方能力太低,則可安排senior貼身跟進,以減低出錯機率,亦可作為學習的role model。
對於處理巨嬰問題,孫博士笑言整個「戒奶」過程需要耐性、猶如「湊小朋友」一樣,需循循善誘,所以要定合理底線、給予成長機會、設立目標要求,期間並密切跟進他們遇到的困難,並讓他們清晰知道後果。如果他們拒絕成長,或成長速度過慢,唯有作解僱的決定。
孫博士建議不妨從招聘時開始觀察,如應徵者有否家人陪同、面試對答是否自信,並設計一些工作情境題作評估,如分享工作出錯經歷會否只歸咎別人等,而面試衣著也能反映對方是否「做足功課」。
個案分享
職場巨嬰在不同企業也不乏例子,孫博士說他最近應一間企業邀請為其員工提供培訓,當中不少員工皆為職場新鮮人,他們要到不同部門負責不同項目,但有員工卻不滿有些部門沒主動介紹項目內容,照顧不周,因而作出投訴。
孫博士表示,這是一個典型「要人餵」的例子。事主如果自覺不了解工作內容,應自行尋找答案,如向資深同事請教、提問,而非投訴部門「不餵自己」。
職場巨嬰也經常嚴人寬己,對於自己的錯失很包容、對別人的過錯卻不太接受,只放大自己的難處而不體諒他人,孫博士認為這是未能推己及人、沒同理心的表現。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