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家庭照顧者的福祉備受社會關注。在缺乏支援下,照顧者身心往往承受巨大壓力。當家庭出現困難時,有些照顧者更感無力,甚至釀成悲劇發生。
為進一步了解照顧者家庭的生活狀況及其對家庭幸福各範疇的影響,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於2021年8至9月進行了「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況」調查,以聚焦小組及個別訪談的形式收集了15個家庭的無酬主要照顧者,以及被照顧者的回應。這些受訪家庭分別需要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因殘疾或病患而需要別人照顧其日常生活的人士,以及需要別人照顧其日常生活的長者。
「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況」調查的重點及相關建議如下:
1. 正面的家庭關係和氣氛能支撐照顧者情緒
照顧不單單是份「工作」,而是家庭關係的一部分,正面和諧的家庭關係和氣氛能支撐照顧者的情緒,照顧經驗也會比較正面。相反,不和、疏離的家庭關係會對照顧者情緒帶來負面影響,令他們產生壓力。
家福會建議
除了針對減輕照顧工作的壓力外,亦要加強家庭對照顧壓力的承受能力。家福會相信照顧源於家庭關係,因此社會應加強家人之間互相支持、諒解及欣賞,促進優質家庭相處及正面溝通互動時間,在未遇到壓力前,維繫好家庭關係例如一家人到戶外遊覽,或參加家庭休憩活動。當遇到難關,因有前者正面能量,一家人相對較容易一起面對。
2. 被照顧者對照顧者正面回饋意義重大
部分被照顧者認為自己不能夠為家庭付出和作出貢獻,個人形象及自信心較薄弱。照顧者認為他們在生活中得到家人正面回饋,例如讚賞,能讓他們感到快樂。
家福會建議
現時社會可能標籤了被照顧者為單純的接受者,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相處亦有很多施與受的時刻。社會應擴展大眾對「付出」的理解,強化被照顧者的自我形象,並推動他們在日常中對照顧者的關心和肯定,例如將感激化成一句說話、一個表情動作、一個身體接觸、一份心意、一刻相處等,促進家庭正面互動。
3. 家庭成員各施所長,能強化照顧功能
大部分受訪家庭均由同一人負責照顧,令生活疲累,部分家庭更因未能與家人在照顧工作上達成共識,以致加重照顧者的壓力。相反,有小部分家庭能各施所長,一同分擔照顧工作及提供支援,除了能減輕照顧者壓力,亦能強化家庭團結,互相幫助,互相分擔的精神。
家福會建議
社會上部分照顧者可能羞於求助,或不放心讓他人幫忙照顧,令自己獨個兒身負重擔。業界同工介入時應促進家庭成員分工,加強家庭為照顧團隊的概念,各施所長、互相補位,例如可舉辦家庭會議,以促進不習慣求助的家庭成員尋找家人配合;發掘各人的長處,甚至探索延伸家庭的資源,以擴大照顧者的支援網絡,令家庭更團結。
4. 照顧者身心健康應受關注
照顧工作令照顧者既要時刻掛心被照顧者的狀況,又要兼顧家庭事務,應接不暇,但又羞於求助而產生很大壓力。事實上,受訪照顧者的家庭幸福指數平均為5.22分(偏低),與2019年調查平均分數6.23(一般)相比屬較低水平。當中「家庭健康」方面平均只有5.77分(偏低),與2019年全港調查的平均分數6.99分(一般)低了1.22分。有部分照顧者因而情緒崩緊,容易爆發,甚至不敢對將來有期望,這些都影響他們的身心精神健康。
家福會建議
社會應增加更多的暫託服務、身心健康活動、互助小組予照顧者及被照顧者,提升照顧者的心理質素,讓照顧者有「不需掛心」的個人時間及空間,以提升家庭的身心健康。

為回應「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況」調查結果,家福會將於11月19至21日(星期五至星期日)在荃灣南豐紗廠The Annex舉行名為「湯屋樂」的活動,以湯水及溫泉為主題及靈感,並集「睇、玩、打卡」多重元素體驗於一身,以全新角度向大眾宣揚家庭幸福的概念,加強家人之間的聯繫和溝通,表達回饋,體現「最緊要一家人」。
整理: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