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波疫情爆發,經濟再受衝擊,市民工作和生活大受影響。隨著確診人數不斷上升,不少人或出現焦慮、擔憂、恐懼、憤怒等情緒,加上嚴格收緊社交措施,更讓老闆和打工仔無所適從、壓力大增,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在困難的時候,我們可如何「疫轉心晴」?
最近許多行業因疫情大爆發而實施在家工作,甚至停工停業,對這段時間被迫停工或失業的人而言,生活可謂雪上加霜。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或令人驚惶失措的事情,又可如何保持清晰頭腦和正面心態?
外在因素我們難以改變,但看待事物的角度卻可以扭轉。培訓機構LMI Academy行政總裁馮蔭長(Kelvin)表示,心態往往是決定行為、影響未來的重要因素,如遇到困難想調適心態,為自己打打氣,可試試以下方法:
睡前增加幸福感
每晚睡覺前,回想一件當天值得高興的事。最近都只有不快樂嗎?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例如吃了一頓美味午飯、買到需要的東西、今天工作順利沒被老闆罵等。心懷感恩除了可增加幸福感,也有助入眠;能夠安睡,煩惱也自然減少。
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從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興趣入手,增加正能量和動力,例如喜歡「睇片」,可選一些正向激勵影片頻道,每天看一條;又譬如喜歡聽歌,可弄一張正面勵志的歌單循環播放;如果喜歡運動,可適量地做運動,並宣洩壓力情緒。
訂立目標發展興趣
趁有空閒,可嘗試發展興趣,例如想寫一本小說,雖然似是大工程、不可能實現,但其實可先將目標拆細、訂立許多小目標,將難度減低,如今天先想書名、明天想故事大綱、後天寫序言。每次達成一個小目標,成功感便會增加,更有動力,也自然更開心。
遠離虛擬回到現實
每天起床後梳洗完畢,不要慣性「碌手機」上網看社交媒體或討論區,遠離social media、避開「放負post」,因為演算法會根據個人瀏覽習慣去推薦內容,如你一味接收負面信息,變相更難擺脫「絕望深淵」或得到不實的疫情資訊;有時間倒不如在現實中製造期待和希望,例如看看麵包店有否新鮮出爐麵包、相約親友作視像通話等。

馮蔭長說,遇困難可嘗試調整心態,多發掘正面事情,提升正能量。
疫情下,看著確診數字飆升、每日有人離世、「盲搶」物資造成恐慌,社會氛圍隨之變得沉重,令人更加難以感到快樂。Kelvin認為,要明白快樂不快樂其實是相對的,若與過往「風光」日子比較固然會不快樂,他建議可把焦點投放到關注弱勢社群,因疫情定必為他們帶來更多困擾,而施比受更有福,如果有能力幫助他們,自己亦能得到滿足。另外,也可找一些歷史書或網站,看看歷史上人們是如何克服困難,例如是對抗戰亂和疫症,並可從中吸取經驗,為個人身心靈尋找避風港,從而獲得更多正能量、培養正向心態。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