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和自然生態密不可分,生態平衡被破壞可導致物種減少、地球資源耗盡,因此大眾日益關注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亦有愈來愈多人思考生物多樣性減少,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副學士(環境保育學)」課程學術統籌主任嘉德智博士(Steve)表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主要分3個層面,包括species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基因多樣性)和ecosystem diversity(生態多樣性)。
他補充,生物多樣性涵蓋生態中所有生物如動植物的品種、基因,以至不同生態環境如沙灘、石灘、樹林、紅樹林等,三者環環相扣,建立地球上複雜的生態系統。「近年研究亦著重human-nature connectedness,即我們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接觸,發現可提升人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香港環境保育出路廣
Steve又稱,香港雖說是石屎森林,但其實有約40%面積是郊野公園,所以生物多樣性非常之高,例如珊瑚便有84個品種。「加上氣候環境受熱帶和溫帶影響,適合很多不同品種生存,因此香港也是國際間大學做野外考察(field trip)的熱門地點,例如研究城市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
他又指,修讀環境保育學的出路廣闊,可投身環保NGO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亦可從事教育或研究工作,或從事生態旅遊導賞。而近年愈來愈多企業重視ESG的「E」(即Environmental,環境),會撥款舉辦企業植林計劃(corporate afforestation scheme),以降低其業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展示重視環境可持續性的企業形象。「因此許多公司需擁聘用相關知識的人才,大機構甚至會成立ESG部門。此外,也可投考政府部門如食環署(FEHD)、環保署(EPD),而漁護署(AFCD)更設農林督察(field officer),適合喜歡生態和戶外工作的人。」
課程介紹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開辦的「副學士(環境保育學)」課程,教授環境科學、生態學、自然保育和生態旅遊等知識,內容多元化。主修科包括General Biology和Microbiology,為中學沒修讀生物學科的學員打好基礎。課程已開辦十多年,導師均具碩士或以上學歷和專業經驗。課程著重野外考察,提升學習樂趣,亦會安排學員到不同大學的實驗室或機構實習,以鞏固學科知識和掌握實戰經驗。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副學士(環境保育學)」課程學術統籌主任 嘉德智博士
進修有途Q&A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查詢電話:3411 3266
網址:www.cie.hkbu.edu.hk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