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件產品的背後,盡見設計師的心思和巧手。貿易發展局的數據顯示,香港的設計公司數目自2000年的2,660家上升至2021年約7,000家,香港作為亞洲設計樞紐,不少海外企業在港設辦事處,推動產品設計及開發工作;而疫情也推動業界走向數碼化,提升工作效率。
設計行業種類繁多,涵蓋室內及傢具設計服務、多媒體、視覺及平面設計活動、時裝設計服務、工業設計服務等活動。以產品設計師為例,他們的工作不單把設計概念轉化成產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及推動用家與產品之間的關係。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環境及設計學院設計學系講師黎建新(Andy)指出,他們需要由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具功能性、貼心及方便使用的產品,替用家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提升使用體驗。Andy續指,疫情下市民留家抗疫,促使業界推出更多家居產品及防疫產品如口罩架、紫外光(UV)消毒燈等,以應付市場需求,亦為業界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THEi高科院環境及設計學院設計學系講師黎建新(Andy)指出,產品設計師需要由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具功能性、貼心及方便使用的產品,替用家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提升使用體驗。
Andy預期未來產品設計業界對設計專才有平穩需求,有志入行人士應對日常事物及新產品存有好奇心,並具備解難能力。另外,年輕人亦可報讀不同的設計課程,提升就業競爭力,例如THEi高科院的產品設計(榮譽)文學士課程教授產品模形製作、產品統籌及開發等知識及技巧,加上設有跨學科研習,如物聯網應用及多媒體製作等,助學生全方位學習,為未來投身職場作好準備。
THEi高科院產品設計(榮譽)文學士畢業生葉穎婷(Rosie)畢業後曾於國際玩具企業任職產品設計師,專責精品玩具的設計工作。Rosie分享曾與公司的美國團隊共同負責一個玩具設計項目,當中涉及產品概念構思、造型設計、模版生產、市場定位及成本計算等工作。她指出疫情為行業帶來工作新常態,疫情前業界大多在香港或海外確認設計圖後,交由國內的廠房製作,再寄送樣辦至香港、以至海外審批,惟樣辦不時要經多次改動。近年業界開始增加使用數碼渠道審批產品造型,以至利用電腦3D造型技術,直接修改產品設計圖及查看設計效果後再製作樣辦,有助縮短設計及製作樣辦的時間,提升效率。

THEi高科院產品設計(榮譽)文學士畢業生葉穎婷(Rosie)認為,產品設計師需要洞察用家生活需要,並留意最新科技發展,無時無刻亦要學習各種新知識。
Rosie表示:「我深信作為產品設計師,需要洞察用家生活需要,並留意最新科技發展,思考應用不同科技於產品上,無時無刻亦要學習各種新知識。」Rosie指出THEi高科院的課程助她打下良好的根基,並有機會參與院校與業界合作的項目應用所學,了解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她認為產品設計師應有謙遜的態度,願意接受他人的意見,能夠持續反思及改善自己的不足,方能設計出優秀的產品。


附圖為Rosie在THEi高科院的畢業作品「Halo」的設計概念圖。「Halo」是一套內置感應器、鏡頭、輕觸式按鈕、擴音器及燈光的裝置,在校園內的學生利用流動通訊網絡,即可以透過此裝置,以視像形式實時與其他學生溝通。
文:Uncle JAC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