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不斷在轉變,這是自然現象,萬物皆如是。
人出生時,是一個嬰孩。經過歲月洗禮,逐步變成一名少年、青年、成年,然後是老年,到最後離開世界,不再在家中或世上出現。
世上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在變,而且不斷地變,分別只是有些變得快,有些變得慢,有些只是變了少許。
正面的「變」,可以帶來進步、安舒、平安等;反面的「變」,則代表由好轉壞,可能帶來不安和傷害。
我們不難發現,在過去兩年多,因受疫情影響,人們生活方式都出現了改變,其中一個明顯例子是:有些在職的人,由「辦公室上班」轉為「在家工作」,令到「家」也因此同時成為「職場」,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至於學生,因學校有不少課程要由「面授」轉為「網授」,老師也得適應新的授課方式。雖然學生仍可繼續學習,但師生及同學們之間彼此溝通的方式,都出現了變化,不再是面對面交談,而更多是透過視像見面。「家」除了是「家」和「職場」外,同時也變相成了「學校」,大家不得不重新適應,但卻不容易。
從事社福服務的社工,尤其提供輔導的一群,他們不少也由「面晤」改為「網上接觸」,也令接受輔導者多少覺得有點疏離感,而不那麼自然地能把心中的意念表達出來。雖然社工的工作方式因不同原故而改變,但我們要緊記社工助人的初心——協助對方走出困境、重新上路,這一點卻不會改變,而且一定要堅持。因缺乏同理心的話,讓受助者感受不到助人者全心全意的投入,只淪為向機構交代已完成手上有關工作的機器。
助人者如欠缺了關愛,服務便失去了意義!
文:林慧
資深社會服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