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公司招聘時會設推薦獎金,鼓勵員工介紹親朋好友應徵,因為由熟人推薦較有保證,更易覓得合適人選。但俗語說「唔做媒人三代好」,平日「玩得埋」的朋友不代表也可在公司共事,萬一「薦錯人」或影響個人信譽,甚至跟朋友反目就更不好了。到底薦與不薦,怎選擇是好?
華生職場顧問董事兼資深培訓專家孫立民博士指出,應否介紹朋友到公司工作,視乎你對該朋友有多了解。「如只是一般朋友或『friend搭friend』,便應盡量避免以個人名義推薦,以免其工作表現出現落差時,你要把責任『攬上身』。」他建議先了解朋友的處境情況,再以下列三個相應層次應對。
第一層次:只提供招聘情報
孫博士表示,若跟對方不太熟絡,或不了解其工作經驗和能力,只需把公司的職位空缺、薪酬福利、工作內容、公司文化、工作地點等資訊分享給他,亦可幫忙檢視其CV和提供面試貼士,讓他自行聯絡和應徵,這樣做也可避開因不了解對方為人而「介紹錯人」的尷尬情況。
第二層次:向上司表明朋友對職缺感興趣
若你與朋友相熟,但不確定其工作能力,孫博士認為也不宜作明確表態支持,但可跟上司說明你有朋友對公司的職缺感興趣(或幫忙提交CV跳過篩選階段),而「見定唔見」則交由上司決定。另一方面,你亦可把上司對應徵者的期望和要求轉達朋友,讓他知己知彼、做足準備。
第三層次:主動推薦朋友給公司
孫博士又指,假如對朋友很了解,亦感到對方能力出眾、可幫到公司,則可大膽向公司力薦。「例如公司想開發新的App,而你有一個很擅長寫programme的朋友正求職,這時便可主動向管理層endorse朋友到公司工作。當然你亦要為推薦作出承擔,所以須事先了解朋友為人。」
4個「了解」定層次
孫博士表示,要介紹朋友工作,宜先了解其定位,再考慮採用上述哪一層次。
1.了解朋友處境和期望
要了解朋友的處境和期望,例如他失業是因公司倒閉還是被裁;他是不求發展、但求搵錢,還是想趁後生多學東西、為長遠事業打拼;以了解他對待工作的認真程度、是否值得介紹給公司。
2.了解朋友工作心態
要了解朋友是想得到一份穩定、有發展的工作,還是追求舒適、準時放工,抑或是想創一番事業,再跟自己公司「做配對」,看看是否可靠和值得信賴;但如果對方很懶或太hea,孫博士就認為不要作介紹。
3.了解朋友能力
要了解朋友的能力,如語文水平、溝通技巧;又或有沒有特別技能,如識一門手藝、有車牌等,再看看是否符合工作需要,例如公司在招聘客戶服務員和sales,他的語言和溝通能力就能用得上。
4.了解朋友經驗
要了解朋友的工作經驗,例如他原本從事甚麼行業、參與過甚麼項目、過往的離職原因、為甚麼想轉公司等,以配對其經驗能否幫到工作、是否合適人選、是否與介紹的職位匹配等。
孫博士舉例說,如自己也不太確定朋友的情況,不妨以「第一層次」較為保守的形式為朋友介紹工作,即向對方提供職位資訊、讓他自行申請,這樣亦可避免因你推薦了「錯的人」,而影響到公司對你的信任。

孫博士表示,要介紹朋友工作,宜先了解其定位,再考慮採用哪一個層次的做法。
兩個「幫助」增勝算
孫博士補充說,不管選用哪一層次,都可透過下列兩點幫朋友及早了解公司和工作性質、避免被公司或朋友埋怨因信你推薦而「中伏」。
幫助了解公司文化
可讓朋友知道公司的管理模式、作風文化,例如公司奉行日式管理,還是如初創公司的自由彈性管理?公司的前景如何?是否夕陽行業?人事會否很複雜?有很多派系鬥爭?晉升機會、package如何?部門上司的辦事風格怎樣?喜歡外向還是內向型員工?以上問題都可讓朋友及早釐清和了解公司工作性質和文化,另一方面讓他想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公司,避免浪費雙方時間。
幫助準備面試
因你已熟悉公司運作,所以可給予朋友更多的提示作面試準備,例如面試官(大多是未來上司)的profile、他最看重甚麼、想尋找甚麼類型的人才、有沒有衣著要求等,讓朋友能及早準備,面試有更大優勢。
孫博士又稱,作為「中間人」,既想幫到朋友,也要考慮對公司的道義責任。因此如果決定幫忙,便應對朋友多加鼓勵、幫得就幫,盡量給予最真實的資訊,以免對方發現與現實不符而「做一陣就走」,也累及你的信譽;同時,雖然介紹「錯的人」並無法律後果,但也不要誇大朋友的經驗和能力,以免讓公司請到不合適的人,也加重上司和同事的負擔。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