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11個城市,包括位於東岸的惠州、東莞、深圳及香港,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門及澳門,北部的廣州、佛山及肇慶,覆蓋約5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總人口約為7,000萬,生產總值達115,955億元(香港為22,972億元),與京津冀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同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對國家有一定的戰略作用。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不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人力和人才市場,亦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和商業戰略陣地。
從國家層面,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始於201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領導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成立。從時間視角,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追溯到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至廣東省人民政府在1994年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人口紅利」、「專才引入」和「產業融合」三個階段。
人口紅利
80至90年代初,粵港澳大灣區正處發展初期,港商倚仗內地海量的平價勞動力及土地,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地區,充分享受人口紅利的好處。除生產成本得以大幅下降,生產能力亦得到大規模的提升,不少生產型企業均受惠於此時期的獨特優勢。
專才引入
90年代中後期至2000年,香港專才大量湧進珠江三角洲以至全國。除眾多跨國企業紛紛進入內地市場,需從香港引進大量專才外,逐漸成熟的內地企業也開始競逐香港專才。此段時期,香港設計專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紛紛加入大灣區以至全國不同類型的企業和機構,發揮所長。同時,這風潮亦帶動不少設計機構及學院,如雨後春筍般進駐粵港澳大灣區。
產業融合
經過往後十多年的發展,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成本已不再便宜,區內專才也相當充裕,市場高速發展,不但比以往龐大和成熟,更已成為世界三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已昂然進入產業融合的階段,不管是企業或專才均需各司其職、盡展所長、相互配合,才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爭一日之長短,以獲取最大利益。
為有效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歷程,了解最新的發展機遇,筆者曾走訪了經歷這三階段轉變的設計界朋友,希望為有意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朋友帶來一點啟發。身為廣告公司首席創作總監的陳順輝先生(五哥)早年因項目需要踏足內地,到訪香港印刷商的內地廠房監督產品的生產及質量狀況,發展至今,在內地已擁有不少客戶,並在香港、廣州、上海及台灣設有公司。
那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印藝產業是否仍然是一個機遇?記得五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確實已進入產業融合的階段,這對於香港設計師、香港印藝產業,以至其他產業而言,是否已經再沒有出路?其實並非如此,要看看大家把眼光放在哪裡。以前香港企業精於吸收各方面知識,並有效地把它們運用出來,到今天應該仍然如是,並應再加以深入運用。
以設計界為例,早期台灣學習日本,香港也是學習日本,直至今天,他們都各自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近年,內地也出現了一些非常獨特的設計,可以說內地的設計已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這也屬正常,因為設計就是文化。日本文化孕育出日本設計風格,韓國如是,中國也不例外,香港設計自然也有自己獨特不可取替的一面。我們作為設計師必須去了解,假如有一天印度設計在市場上爆紅,我們也需要去了解。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我們首先必須融入當地、了解當地的情況,再剖析自己的強項,找出自己在當地產業可擔當的位置,錯位配合,相信絕對是有發展機會。現時,中國政府正逐步開放粵港澳大灣區,並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不妨先了解一下,再決定自己的路向。
下回筆者再析論香港專才可如何把握優勢,於大灣區市場突圍而出。

文:盧威林博士
威博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暨首席顧問
企業升級轉型專家,擁有23年以上的專業管理顧問及培訓經驗,曾協助不同產業內的企業、公營機構及政府部門優化組織結構及提升營運效率,客戶遍布粵港澳大灣區,並對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及優惠具相當認識。近年主力協助香港企業應用數碼分析工具進入國內市場及實施商業模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