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之前任職的公司於7月時宣布推行每周4.5天工作,包括1天在家工作,即每周只需回辦公室工作3.5天。不足1個月後,某大化妝品品牌也宣布推行每周4.5天工作及2天在家工作,並配合多項生活友善的政策,包括外遊後回港需隔離期間,可安排遙距工作而不用扣減年假、以遊戲方式推動企業文化(gamification)、彈性保健福利等,雖然部分政策屬試行階段,但管理層迎向新世代工作模式的決心,顯而易見!
跨世代融合 熱門管理課題
筆者早前亦看到一份調查報告,指出60%的「Z世代」寧願失業也不願意工作得不開心,比例為眾多年齡組別之冠!該項調查中,Z世代在一眾組別中最為年輕,究竟是因為人生階段不同(其他世代的打工仔,已成家立室者的比例應較多,不開心也得開飯!),還是真的因為年代關係而心態不同?要探討箇中因由,實在需要很多研究,但重點是當Z世代開始進入勞動市場,而經驗老到一代開始退休,這群年輕人便會漸漸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因此管理層需花點心思,讓大家工作得開開心心,說到底—就是要「挽留人才」!
筆者一直為眾多企業主講不同的培訓課和講座,發現以跨世代融合和領導的題目往往最受歡迎。生於不同年代的人,其成長環境、社會文化等,皆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因此,如把舊有的成功思維,硬塞到新世代的腦袋中,那當然難以挽留人才!
重視彈性與開心
新世代著重彈性,討厭「死板」,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愈來愈多企業採用彈性管理策略,例如在家工作(WFH)、混合工作模式、彈性保健福利等。畢竟科技為管理帶來便利,就如筆者不覺用WhatsApp請假有何問題,反正同事上班後仍需補回證明文件,假如公司還在要求員工親自致電請假,坦白說是有點過時。你或會質疑,親自致電請假可減少「詐病」的機會,但其實要欺詐的話,即使用視像電話也可「扮病」!
隨著社會進步,情緒健康日益受大眾重視。從調查發現,60%受訪的Z世代,他們寧願失業,也不想工作得不開心。這現象亦值得管理層留意—公司花了多少資源讓同事開心工作呢?不要以為情緒跟工作表現無關,愈來愈多研究亦指出,員工的「開心指數」跟工作表現是有密切關係。
提供個人化指導
所以新世代重視個人多於工作?非也,筆者接觸過的新世代也非常重視事業發展。若上司或管理層能定期跟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目標,然後客觀地反映表現,並與他們討論前景問題、提供個人化指導等,這都有助讓新世代員工覺得公司重視他們,而不只是在一個大型機械裡的一顆螺絲,企業也可使他們更投入工作、挽留人才!
文:程衞強
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會),現時主要從事培訓及顧問工作,並提供心理相關服務,同時亦為大學客席講師及營運不同生意的斜槓族人。
電郵:
victor.wk.chi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