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跟比我少6歲的網球手對賽,我是贏多輸少。近3年卻逆轉,我未嘗一勝,不禁懊惱。
對方進步了,必須予以肯定。唯我打了十多年,為何退步?跟教練討論後,關鍵在於身體機能走下坡—視力不比從前,接收映像遲緩,以至大腦判斷和腳步都慢半拍。多次膝蓋受傷和足底筋膜炎,則是身體再三向我發出警告:「我們受不了高強度的運動量,請不要再逞強了。」有心無力嘆奈何,我學習接受現實,對勝負釋然;也把打網球的次數,從每周5次減到2次。
類似的事情接二連三,讓我深深體會,「心境年輕」不是用來喊的。很多中年人愛把這4個字掛在嘴邊,彷彿喊了千次就會時光倒流,卻忘記身體會老。再有雄心壯志,如果不再年輕的身體不肯配合,空喊口號只是自欺欺人;喊得愈大聲,內心愈是虛怯。我們可以注意保養身體,卻要接受走進人生的秋天後,如日方中的盛夏已經回不去了。
至於心理,同樣不可能青春不老。經歷人間滄桑,心態怎可能單純如昔?我們不能返老還童,但可以嘗試保留某些優良品質,例如好奇心。
年長後,創作力和想像力下滑是必然現象,好奇心卻是有辦法留住—凡事多問為甚麼,凡是不懂的事情,都樂意學習。日子久了,這種思維會成為習慣,讓觀察力變強,感受更敏銳,既懂得自行找答案,也有開口請教別人的膽量。不必期望這會帶來甚麼金錢利益,單單疑問獲得解答就很舒暢,知多一點點就是生活情趣。
從小不是會繪畫的人,全憑好奇心帶領,今天竟拿起畫筆、捧讀美術史、看畫展,為生活打開另一扇窗。我更首次買畫冊,找到一本出版逾20年的《百變劉其偉》(天下文化)。傳奇已逝,但透過書本,我穿越時空,跟這位人生精采如海明威的畫家結緣了。
「身」與「心」就像身邊兩個重要朋友。40歲後,我們要善待他們,而不是勞役他們來賣弄「心境年輕」,以博取「逆齡」的虛榮。
文:黃擎天
2000年開始斜槓人生,曾任出版社編輯、廣告撰稿員、寫作人、旅行者、電台客席主持,著書32本,最新作品為科幻小說合集《薛丁格的社會》(未來敘事工場)。人生下半場要化繁為簡,只做閱讀、運動、寫作和廣告配音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