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金融業發展與內地日趨緊密,據澳洲會計師公會發布的《全力以赴: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報告顯示,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未來5年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將會激增,料可為金融業人員帶來龐大機遇。
澳洲會計師公會2022年大中華區分會會長暨大中華區財經事務委員會主席黃以東表示,大灣區肩負開闢新格局的戰略使命,能吸引大量資本湧入。數據顯示,粵港澳富裕家庭可投資資產的估計潛力,從2017年最少約3,650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約4,150億美元以上,可見大灣區不單為全球富裕之特大都市區,亦是資產高淨值人士最集中的區域。為把握相關機遇,許多企業已部署戰略計劃,在未來5年內增加在大灣區的投資。
綠色金融機遇多
澳洲會計師公會早前公布《全力以赴: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報告,進一步揭示大灣區金融商機。該報告共訪問來自大灣區城市的483名會計和金融專業人士,並收集了17位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代表和商界領袖的評論和洞見。結果顯示,近半受訪者預計未來5年內,綠色金融和碳交易將在企業業務中發揮重要作用。黃以東表示,監管機構一直致力在香港制定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戰略框架、議程、發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披露指引等,逐步引導和支持企業邁向低碳及可持續的轉型之路。而香港可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將內地的碳交易計劃與世界聯繫起來,讓大灣區加快提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質量和效率。
金融服務業要把握大灣區的龐大機遇,更需有「人才」的配合,因各項工作如向客戶推銷合適理財產品,以至風險管理、解決稅務問題、了解區內不同城市的規例,皆需有各類金融人才參與其中。
據香港統計處顯示,金融保險服務業從業員多達23.5萬人,政府亦正與金融機構和企業聯手制定多項培養金融科技人才的計劃。然而,由於全球爭奪高端人才加劇,疫情亦為傳統就業觀念和文化帶來衝擊,加上大灣區金融服務需求大增,皆令人才出現短缺情況。報告又顯示,受訪者表示應為人才供應投放更多資源,七成受訪者更呼籲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專業資格互認 促進人才流動
此外,41%受訪者認為專業資格互認是擴充大灣區人才庫的最關鍵因素。澳洲會計師公會2022年大中華區分會理事暨大中華區大灣區委員會副主席彭富強表示,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現存多項專業資格認證。為加快人才流動,監管機構和專業團體應探討簡化互認程序,並鼓勵年輕專業人士到大灣區城市工作累積實戰經驗。
彭富強表示,隨著跨境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措施推出,市場對於熟悉大灣區各地域文化、了解各地監管制度,以及最新跨境金融理財產品的客戶經理十分渴求。另外,由於金融科技發展,市場對熟悉金融行業,兼具備科技知識、能創新金融產品的複合型人才極為渴求。從業員可學習和了解粵港澳三地文化、法規及投資需求,以緊貼最新發展趨勢,在大灣區發揮潛能,擴闊發展空間。
彭富強建議,剛投身金融服務業的香港年輕人注視大灣區機遇,可嘗試前往廣東省學習或發展,因粵港兩地文化和語言相近,料不太難適應新環境。現時無論本港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政府,均已推出不少政策和項目,助香港青年往大灣區城市發展和交流,而前海、南沙和橫琴等合作區更為港澳人才提供優惠稅率。大灣區目前整個產業布局對香港金融和科技行業人才有利,本地年輕人宜發揮優勢,善用金融、科技等知識,更好地融入到大灣區,令更多產業受惠。
文:澳洲會計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