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對測量工作的印象是甚麼?量地、估價、分析地產市道?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趙錦權說,測量行頭比你所想廣闊得多,行內設六大專業組別:建築測量、產業測量、土地測量、規劃及發展、物業設施管理、工料測量,工作各有所長,每天接觸新鮮事。他舉例說:「土地測量師常上山下海,更會採用航拍新科技;建築測量師則像樓宇醫生,為樓宇做『身體檢查』;至於產業測量師,既是估價師,亦是土地規劃推手,更會協助建築物減排節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現為戴德梁行環球董事、大中華區行政總裁的趙錦權,本身為產業測量師,自1997年起在香港測量師學會擔任不同崗位,在推動產業測量專業、土地及樓宇估價上不遺餘力。除在學會服務外,他亦於多個專業機構和政府委員會擔任公職,推動業界發展。
由入行到創業
在測量界打拼30多年,從打工到創業,成為行業翹楚,但回想當年入行,卻有點誤打誤撞。 「80年代初測量這個行業可說鮮為人知,當時若要在香港獲取專業資格,只能報考海外相關學會的專業試。我高中畢業後沒即時報讀大學,而是先在銀行工作一年吸收社會經驗,從中讓我接觸到會計與房地產相關工作,也萌生興趣,之後再報大學選科時,我首選是會計,然後是測量,最終測量學系取錄了我。讀書初期還未有香港測量師學會,到我畢業時,學會才剛成立,創會會員人數只有數十人,學會成立至今已有38年,是香港唯一依法例而設立的測量專業組織。」

趙錦權與公司香港估價部團隊合照。
大學畢業後,趙錦權加入一家國際房地產諮詢公司,邊工作邊讀書考牌。那年代香港地產業發展暢旺,大量樓宇落成,他個人事業與行業同步發展。1993年,他決定聯同梁振英及另外5位合夥人共同創業,成立梁振英測量師行,之後公司不斷發展、合併,到2000年易名戴德梁行,維持至今。
測量界六大專業組別
「雖然當年未能入讀會計,但深入認識測量工作後,發覺這門專業更適合我。其實測量與會計及法律息息相關,像工料測量師堪稱樓宇『會計師』,協助控制建築成本、進度、財務管理等;而我所屬的產業測量與會計關係密切,為企業處理物業投資、估價估值,再將之呈現於財務報表中。我認為,測量工作更多元化,因測量師需深入了解各類建設的特點,像現時的物流中心、醫院等非一般樓宇建築,要知道其營運過程需要甚麼,確切了解並深入分析,才能作出準確估算和判斷,不是單單的『計數』。」
趙錦權稱,測量業設有六大專業組別,涵蓋地產發展各方面,參與建設的不同階段,肩負測繪地界、規劃發展、工程監管、成本管理、房地產投資、物業管理等工作,環環緊扣。他舉例說:「買地興建樓宇,便需由產業測量師跟進,施工興建時交建築測量師和工料測量師,到樓宇落成申請入伙紙、滿意紙,便由建築測量及產業測量負責,及至項目投入市場開始營運,需要管理,則是物業設施管理的範疇,過程中涉及不同測量專業。」
每天接觸新鮮事
趙錦權表示,從事測量工作可接觸許多新鮮事,如工料測量師處理興建醫院項目時,便要認識大型醫療儀器,從而審視建築物結構可如何配合儀器安裝和操作,同時計算物料成本;又或物業設施管理,並不是一般管理工作,可以是規劃管理一個園區,涉及整個項目各方面。「這範疇絕不簡單,像大學、大型場館、產業園區,內裡有很多設施,規劃管理相當複雜。」

趙錦權說,測量專業有許多新趨勢,可為年輕人帶來更多事業機遇。
從事測量業30多年,趙錦權見證時代發展,技術日新月異。他說,測量業內有許多新趨勢,像現時引入BIM技術,工料測量師毋須像以前般對著大堆文件,可以利用BIM軟件查察整個項目的所用物料,進行監察和成本計算;到落成後物業設施在管理營運和維修保養上,都可透過BIM一目了然。
「又如產業測量師,傳統是估價師,也是土地規劃推手。香港地政署僱用很多產業測量師,負責對政府土地進行規劃,並制定賣地章程,確保未來土地發展達至最高社會和經濟效益。一幅土地由籌劃賣地,或是申請改變用途需要補地價,到訂價賣樓,建築落成後出租物業年度評估,都是產業測量師的工作範疇,30年前做到這一步就完成使命。但今時今日則不同,整個市場朝資本化發展,將地產項目證券化,成立房地產信託基金,整個過程也需產業測量師跟進。」
綠色及可持續發展
趙錦權指出, 產業測量範疇日益擴闊,除了房地產資產證券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另一主要趨勢。他舉例說,其公司團隊為北京鳳凰中心提供智慧建築與綠色顧問和物業管理服務,規劃各種營運措施,助大樓減排節能。「我們派出能源審計團隊為大樓的能耗系統進行測試,另透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實時監控建築物暖通、照明、給排水等各項營運情況,充分利用自然採光,減少人工照明,助大廈取得LEED 最高鉑金級國際綠色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Platinum Certification)。可以說,可持續性對未來十分重要,減少碳排放是房地產重要一環。」

趙錦權說,他的格言是「厚德載物」,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趙錦權說,可持續發展是測量界新方向,未來機遇龐大,由大廈設計、興建,以至辦公室環境布局、燈光和冷氣減排節能措施,測量師也可提供專業建議。他續指出,香港測量師學會將成立全新的房地產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務求於2050年前實現香港碳中和的目標,同時將通過轄下專業組別為測量及建造行業制定房地產的可持續發展專業標準,作為會員守則,並向公眾、市場及政府宣傳測量師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角色,有需要時向政府就可持續發展及環境問題提供專業的測量意見,包括政策及法例,共同邁向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測量界缺人手 畢業生供不應求
隨著社會發展,人才短缺是香港持續面對的問題,尤其近年退休潮和移民潮湧現,測量界也出現人才斷層。趙錦權指出,樓宇供應不足是香港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可見的將來建屋步伐都不會慢下來,而本港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在過去10年由3,900幢急增至8,600幢,加上全港5,000多幢「三無大廈」日久失修的問題,都令市場對建築測量師的需求增加。與此同時,基建項目相繼推出,像「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等多項大型建設,亦令測量師的需求大增,進一步加劇人手緊張問題。
人才供不應求
「還未計及大灣區、龐大的內地市場,對人才需求相當大。現時本地大學每年測量專業畢業生人數約400人,就業率幾近百分百,本港測量相關行業機構的數目也不止400間,即平均一間公司也請不到一個人,可見行業長期渴才。而學會每年會員人數都有上升趨勢,每年新增會員約300人。我們最近與業界和政府溝通,希望政府能投放資源培訓更多人才,以應付未來挑戰把握機遇。」

香港測量師學會舉辦「構建『你』想校園社區」創作比賽。
截至今年9月26日,香港測量師學會6個組別共有8,435名正式會員,而副會員有62人,見習測量師及學生逾3,000人。6個組別之中,正式會員人數最多的3個組別分別為工料測量有3,422人,其次為產業測量有2,195人,以及建築測量共1,570人。
按興趣選發展方向
趙錦權說,未來測量業發展蓬勃,人才需求殷切。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學會近年積極舉辦各類推廣活動,像今年舉辦的「構建『你』想校園社區」 創作比賽,鼓勵學生認識他們的校園及周邊社區,並由自己的校園出發,發揮創意,構建自己的理想校園及周邊社區藍圖。藉此讓年輕一代了解測量師在城市發展中擔當的角色,吸引年輕人入行。
趙錦權表示,年輕人入行可視乎性格和興趣選擇不同專業組別。「像規劃及發展和物業設施管理這兩個組別,便較適合喜歡從事管理策劃的人。而喜歡與人交流及對商業投資感興趣的,產業測量便較合適;若喜歡像會計師般在辦公室工作可選工料測量;若喜歡像醫生般發掘並解決問題的話,建築測量是不二之選;如果喜歡接觸新科技和熱愛戶外工作,可選土地測量,他們有些因工作需要,用航拍都相當到家。」
成為專業測量師之路
想成為專業測量師,可修讀測量學科,並成為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是香港唯一依法例而設立的測量專業組織,如要成為學會正式會員,一般須持香港測量師學會認可的大學測量專業學位,並在專業測量師指導下進行不少於兩年的在職專業工作實習,之後通過學會的專業評核試(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便可成為正式會員。現時,有4間本地院校提供香港測量師學會認證的相關本科及碩士課程,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趙錦權寄語年輕人,在測量這行業發展,除要有愛學習的心,還要懂得主動研究和分析,具創新思維,將概念加以實踐,這是與時並進的先決條件,與此同時,切記毋忘初心,堅守專業。此外,更要放眼世界,既要與國際接軌,也要與內地融合,近年內地基建發展一日千里, 由大灣區,到整個中國,再到一帶一路沿線,大量建設不斷進行,為本地人才,以至整個業界帶來大量發展機遇。
測量師六大專業組別
工料測量:成本控制及財務管理、工程造價諮詢、合約諮詢及招標、保險諮詢、調解糾紛等。
建築測量:私人及公共樓房維修管理、擔任「樓宇醫生」並「診斷」建築物存在的各種缺陷、現有建築物的改造及翻新等。
產業測量:商業估值、產業估價、法定收購和賠償、發展規劃及土地估價、處理物業投資等。
土地測量:地籍測量、地圖繪製、水文測量、地下管線測量、工程測量、攝影測量及遙感測量、地形測量及數碼測量等。
規劃及發展:物業發展可行性研究、城市規劃、發展項目管理等。
物業設施管理:策略設施規劃、資產管理、空間規劃管理、房地產設計及管理、營運及維修、物業管理等。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