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對金融投資產生濃厚興趣,於是從本來擅長的會計行業「跳槽」到投資銀行領域;而為了讓事業更上一層樓,不惜放棄投行的不俗待遇,辭職修讀全日制學位增值;為爭取全球頂尖名校MBA的名額,懇求相關校友幫忙寫推薦信,並親身飛往美國用誠意打動學校,終獲得取錄資格;當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又再次離開「舒適圈」出來創業……這位「risk taker」,正是筆者本人。
我的英文名叫Cliff,有「懸崖」的意思。攀上崖頂需要勇氣、謀略,以及風險控制,往上攀登的每一步,都是一次自我突破。在職場上,這種打破極限的冒險精神,令我有勇氣也有底氣去迎接新挑戰;而跨行業的工作經驗,亦成為我事業上的獨特優勢。
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氣
不少人在職業發展中會形成comfort zone(舒適圈),更傾向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但現今商業世界,卻需要更廣泛的跨界別知識,而變化趨勢也加快,所以在適當時候需要拿出一點冒險精神、跳出comfort zone。突破職業界限,除了要有熱情、有勇氣,也需要理性的部署,以減低風險。以下我有數個建議可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大膽設立目標,當你想嘗試突破自我界限,目標愈高便愈有拼搏動力。因此每次設定目標時,應考慮可如何提升長遠的職場競爭力,當你很明確知道為甚麼要冒險,才不會輕易動搖。例如你想爭取進入某個行業的頂尖機構,便需獲得該行業最前沿的知識;又或在適當時刻自我增值,令自己有優勢敲開另一扇門。就算暫時遭受失敗挫折,也不要輕易放棄或將目標降級,因為「突破」本身便是一種挑戰,若每次遇到困難便降低難度並成為一種慣性,最終只會與原定目標相去甚遠。
Take risk也要做好風險評估
其次,risk taker不等於盲目冒險,尤其作重大職業路徑轉變之前,要事先做好風險評估、想好退路。這一點看似與前面所述有矛盾,但其實是理性考慮後,讓自己更堅定向目標進發。每次成功突破自我,都有助為履歷增添「籌碼」,而積累後備選項,也令自己更有信心和底氣去嘗試更高目標,形成良性循環。例如當年我辭職求學亦可能面臨回港後的不確定性,但考慮到自己在職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就算學成後未能馬上進入心儀的企業,但所學到的知識和工作經驗,仍可令我在財金界開拓新的發展機會。正因為沒有後顧之憂,令我可以放膽一搏。
而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一旦訂立目標便要全力以赴。「堅持」二字,說易行難,為培養自身毅力、磨礪意志,筆者堅持長跑已超過十年,除了黑雨、打風,堅持每天到戶外跑步。這種鍛鍊,亦令我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依然抱著樂觀心態,一跑到底,不到目標不停步。
文:葉耘開(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
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