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認為,在同一家公司待太久,除了容易令自己離不開「comfort zone」,也較難提升職銜和薪水的議價能力;要懂得適時「跳槽」才有大躍進空間,因此也有「魚唔過塘唔肥」之說。然而,並非每個打工仔都能輕鬆享受或適應改變,甚麼時候要轉工、是否該轉工,又有哪些考慮?
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培訓顧問譚嘉宜(Chloe)表示,考慮應否轉工時,首先要避免受情緒影響判斷而作離職決定。「打工仔可能因工作受到上司不公平對待,或遇到無理客人,而產生負面情緒如生氣、不忿、覺得工作沒意義,繼而萌生轉工念頭。但其實轉工後仍可能繼續遇到同類問題,難道又再轉工嗎?」因此Chloe認為打工仔應先撇開情緒影響,並可從以下6個方向考慮應否轉工。
1.薪金與福利
上班為賺取金錢,尤其打工仔有家庭經濟負擔的話,自會傾向找一份更高人工的工作,因此薪金是一大考慮。但Chloe坦言,一般在同一家公司的加薪幅度是無法與轉工跳槽相比;而即使薪酬相若,如新公司的工時較短、假期較多,或能令工作和生活更平衡,也是促成轉工的決定因素。
2.行業和晉升前景
疫情下,不少行業有裁員情況,所以Chloe認為打工仔應一併考慮欲投身之行業的發展前景、人手需求、晉升機會等。「譬如之前受疫情嚴重打擊的行業,不少舊人早已轉行也無意回頭,因他們會考慮行業的穩定性:假如有下一波疫情,會否又再被裁呢?」此外,公司制度也是另一考量,如有良好晉升階梯嗎?是否有足夠資源助員工發揮所長?會否提供持續進修機會?
3.個人心態和進步空間
Chloe又指,除了外在條件,也可由自身出發,例如現有工作是否已一成不變、沒東西學、失去熱情?新工作的性質與職務,又是否與打工仔本身興趣相符?有否個人成長空間?「或許新公司未能提供培訓或進修的資源,但打工仔可留意個人能否從新的工作中學到甚麼新知識和新技能?會否有成長和得著?對長遠的事業發展是否有幫助?」
4.與同事關係
假如與同事之間相處不融洽,或老闆不尊重員工,也會令人想轉工,「例如工作表現不理想時,老闆會在早會公開指責說:『某某同事今個月跑不夠數,要扣花紅。』」這可能令員工覺得公司不夠體諒、在羞辱他們,或刻意製造惡性競爭,也會增加員工的離心。
5.公司文化
譬如從事服務行業,公司要求員工凡事以客為先,而員工亦自發想給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如彼此理念一致,合作關係便更易長久維持。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公司是否常重整架構,「尤其在疫情下,有些公司為保持財政穩健度,可能會經常透過裁員或減薪方式重整架構,卻增加公司的不確定性,亦令員工傾向另覓可更穩定工作和有盈利的公司。」
6.個人身心健康
Chloe又表示,個人身心健康也是一大考慮,「在香港的OT文化下,要關注工作與生活會否失去平衡,如工作時數和壓力大增;又或已影響生活,如缺少運動機會、少了時間跟家人相處;甚或公司有小圈子文化,令你被杯葛、不受尊重,連個人情緒、身心健康也受影響,我會建議應盡早轉工,不值得為工作犧牲健康。」

Chloe說,轉不轉工、多久轉一次,其實視乎自己追求甚麼。但若工作令身心健康出問題,她會建議轉工,「因人生有好多組成部分,不值得為工作犧牲健康。」
不過,Chloe指轉不轉工無法一概而論,有些人喜歡不停轉換新環境,也有些人不想有改變,很視乎個人的需求。她表示可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說明,它以5層金字塔比喻人的需求層次,由最底層開始追求滿足並逐級向上。
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求(最底層):即一些維持生命的基本要求,如食物、水和空氣。
安全需求:即人身是否感到安全?健康有否保障?生活是否穩定?薪金能否支持生活?
社交需求:即每個人其實也需要與人相處接觸,例如對友誼、愛情關係的需求等。
尊重需求: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地位,以至如何看待自我,又或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最頂層):即自我滿足需要,例如工作能否為社會帶來價值、是否在做有意義的事?
Chloe又稱,因大家重視的需要和層次都不同,也解釋了每個人對工作的追求也不同,因此是否要轉工、多久轉一次,很視乎當事人正在追求甚麼,例如有些人非常重視安全需求,所以有一份收入穩定、可滿足日常基本需要的工作是他們首選。她又表示,如正在考慮是否要轉工,不妨可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你這刻追求的是甚麼?是穩定性、收入,或是發展興趣、提升生活品質?
•現有工作是否已一成不變?轉工能否令你更進一步?
•轉工後有否甚麼改變?而該改變是否如你所想?
•新的工作是否更接近你想做的行業範疇?
•新的工作能否為你的職業生涯發展帶來助益?
•現有工作是否令你身心健康出現問題?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