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疫情緩和,社交距離措施放寬,還有大型足球盛事,謙仔的公司亦恢復了「周五暢飲」的team building活動。奈何謙仔酒量不佳,且是公司唯一新人,於是被自稱「千杯不醉」的直屬上司即場訓練「劈酒」,可謂有苦自己知。更苦的是,那位嗜酒上司日前因肝病入院,令謙仔和同事忙到「有開工冇收工」。
酒精是人類數千年來社交的必備之物,最近更有令人稱奇的外國研究指,長者日飲1.1公升啤酒,可降低三分一的認知障礙症風險云云。然而,美國一項酒精對大腦影響的研究數據顯示,相較完全不喝酒人士,每天攝取酒精量相等於兩杯啤酒人士,其大腦老化程度可超過10年,這大概是由於酒精中的乙醇會導致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過度活躍或分泌異常。
其實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於2007年,已將飲酒列為「令人類致癌」的首類行為,因為攝取酒精後,當中的乙醇會被分解成乙醛,而乙醛這種化學物,是會轉化成致癌物質。
國際醫學界已證實飲酒是導致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這是由於酒精中的乙醇會損害肝臟的代謝和排毒功能,並容易引發炎症反應,會隨日子造成脂肪肝,並可演化為肝硬化,成為肝癌的前奏。而較多東亞人種由於先天代謝乙醛的酵素活性不足,風險更高。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亦提醒,一旦酗酒(每天喝超過5份酒精單位)患頭頸癌、食道癌、肝癌、乳癌、大腸癌的機率會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酗酒者臨床上也容易患上較嚴重的腸胃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醫學上並沒有所謂「無害使用酒精」的安全限量,當選擇飲用酒精飲品時,應按自己酒量適可而止,盡量減低酒醉引起的傷害,並留意飲酒引發的一系列危疾風險。而根據世衞建議,較低風險的飲酒行為是:成年男士每星期應分隔三數日消耗不超過共約6杯(每杯100毫升)餐酒或6罐(每罐330毫升)啤酒;女士則分量減半。
文:健康密探W
日間為醫學研究助理,夜間化身健康網紅見習生,愛分享醫學健康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