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也總有一些焦慮,但若習慣將每件事「災難化」(catastrophizing),焦慮會變得愈來愈嚴重。「災難化想法」是由美國認知派心理學始祖Beck et al. (1978)首先提出,用以解釋焦慮問題。以下是「災難化想法」一些常見例子:
1. 小朋友穿得少,會很容易冷病、肺炎,甚至喪命……
2. 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做匯報,稍有差錯便會很尷尬,不如轉校不再見到他們……
3. 若再次見不成工,很快會跌落貧窮線,甚至變無家者……
4. 青春期長了一粒暗瘡,就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醜的人,必定孤獨終老……
5. 頭痛了一兩天,便深信自己已患上腦癌……
6. 聯想到鯊魚會咬死人,然後連沙灘都不敢去……
7. 在飛機上遇過氣流,確信自己已「執返條命」,以後不敢再搭飛機……
小心變成強迫症
對於以上例子,大家應不會感到陌生,又或會一笑置之,可是有災難化想法的人,久而久之可能會變成強迫性,甚至成為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OCD)——患者怎也擺脫不了的思想領域深淵。強迫症患者需花很大的腦力和行動,才可稍為減少災難性思想,例如不斷清潔或不斷重複某些動作,結果「欲罷不能」的思想和重複行為,令自己忙上加忙,甚至不可正常過生活。
多年前曾有位教授分享說,他在火車上遇到一位男士驚恐症發作(panic attack),對方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呼吸,並且心跳快到將要跳出來……但該男士叫人不要召喚救護車,只不斷說他很害怕。經了解後,原來他因太害怕當救護車到達,會成為全個火車站的焦點——人人都會認得他,那麼他以後便不可再乘火車……在愈想愈害怕之下,他的心跳變得更快、呼吸更急促,事情就這樣本末倒置了。
認知行為療法
當大家感受到災難化思想的嚴重性後,該不會再當以上例子是笑話了!要對抗這些頑強的思想和行為,透過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簡稱CBT)有助改善扭曲的思想並控制某些行為。
再說說以上火車男士的例子,當教授問他在害怕甚麼時,他其實只是害怕被人認得後會十分尷尬,不可以再搭火車。教授便對他說:「害怕是不會死的,那就不必勞師動眾叫救護員了!」當男士聽到「害怕是不會死的」後,便恍然大悟,教授同時引領他一起正常呼吸,對方便慢慢鎮定下來。
這是難得一見的好結局,但如果災難化、強迫症或驚恐症狀太嚴重的話(即患者已不可正常生活和作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因此,如果讀者自己、家人或朋友有上述問題,應盡快尋求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專業協助。
文:Dr. Joy Wong
香港心理衞生會委員、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