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提及作為軟件開發人員,有責任保護數據私隱,若只是以最簡單的形式把所有資料上傳雲端,便會犧牲了私隱安全。然而在開發軟件過程中,如何做到既傳遞相關資訊,又同時保護使用者私隱呢?
對此,筆者欲分享曾參與開發的「居安抗疫」App,因其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亦引起過不少關注。在開發過程中,團隊花上大量時間研發間接而又能取得所需資訊的方法,令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只會存於其手機中,App系統後台在使用資料時,只會拿取到所需的重要資料,並不會直接取得個人資料。至於編寫程式時的邏輯是怎樣的?以下幾項可簡單說明:
Network Signal:當「居安抗疫」App需要監測某人的所在位置,App系統後台不會取得該人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或住址;換言之,系統後台人員只知道一個編號,而不會知道該人士的身分,並透過Network Signal(Wifi Pattern)知悉其有否離開所在範圍。
Differentiate Statistics:透過不同數據來作對比,例如使用者只需輸入某人士住處的區域,而毋須輸入其住所之屋苑、座數、樓層、單位等確實資料,後台便會從其他數據進行Mapping。
Distance from Home:如發現該人離開監測位置,Distance from Home功能可知悉其離開的距離,從而估算活動範圍。過程中,後台人員並沒有該人士的所在位置,也沒法追蹤對方的實時定位,只能透過重要資訊線索預估,並交由相關執法部門處理。
筆者深信,網絡定位、指紋、人臉辨識等都是實現智能都市十分重要的元素,但也很理解部分人士對數據私隱安全的擔憂,而要完全釋除他們的疑慮也不容易,唯有在每個項目皆朝著這方面努力,希望能取得最大的平衡。
文:陳智銓(Arthur)
Compathnion隨賞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隨賞科技為客戶提供定位、導航、追蹤、客戶分析等服務,其室內定位技術已在機場、大學校園、商場、醫院和體育場地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