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疫情、人才流失及社會問題衝擊,香港教育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認為「好的教育」往往能改變人生,全球不少國家地區仍深信接受良好教育是推動社會上流力最有效途徑,但不論海外或本地教育體制卻存在資源嚴重不平衡的現象,那目前教育界應如何加快變革步伐來應對可見的挑戰?又是否需要其他界別「集氣」共同尋找出路?
近年世界各地湧現不同類型教育創新項目。2020年中,美國智庫Brookings Insitution出版《Leapfrogging Inequality: Remaking Education to Help Young People Thrive》報告,收集並整理全球逾3,000多個教育創新案例,涵蓋由政府主導到民間發起的各類創新項目,並透過比較和深度分析,總結全球教育創新的發展現況,得出教育以「跳躍式」發展的建議。
「跳躍式」發展
傳統教育的改革思路是「漸進式」:先讓所有兒童都能入學,再提高教學質量。直到近10年才開始反思當下教育是否與學生需求相關、是否適合每位學生,以及是否為社會未來帶來最大福祉和效益。往常那種小修小改似乎已沒法滿足現時社會全面的科技轉型,對未來人才需要和挑戰要迅速到位、加快教育發展進程、跳出漸進思路,「跳躍式」發展策略是必然的。
報告又發現全球教育創新活動的不少亮點,其中對改善學生學習體驗的關注,有75%個案把重點放在提倡遊戲化學習上;另一亮點是為老師減輕負擔,近四成案例運用共創策略為老師們騰出時間、支持他們日常工作。而共創共學方式之一,是尋找其他個人或組織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老師可邀請社區持份者(如商界領袖、藝術家)到教室,讓他們作為「領域專家」為學生答疑解惑或提供教學支持等。

逾80辦學團體成夥伴
筆者不期然想起本地教創推手「教育燃新」,他們一直致力為教育界未來提出創變策略,在氣候問題、更老齡化社會、公共衞生、工種產業轉變、生活模式革新等多項議題中,鼓勵教育界及跨界別人士交流,帶來教育多樣性,以提升學界持份者的創變能力,推動各界人士「共學共創」。
其團隊多年來成功推動逾80間本地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改變思維,如在聆聽學生需求後,提議「敢想試行點子」,以回應學生需要和裝備未來為依歸。項目受益不僅是學生,教學質量、老師能力、師生關係也因計劃而有所提升;團隊亦與國內外包括芬蘭、荷蘭、美國、台灣等地的教育工作者緊密合作,為本地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發。
為香港教育創新開局
回望被疫情籠罩的3年,香港教育界迎難而上。踏入後疫時代,學校有序復常,一方面安排學生深入認識國家發展、學習國安教育;另一方面亦要思考,如何在種種挑戰及機遇下,回應全球科技和社會創新大局——在元宇宙、氣候變化和精準扶貧中,如何拉闊想像、以學生為本、提升幸福感、確保教育公平,並透過跨界協作牽引學生的多元人生目標等。
教育燃新於2月3日至4日一連兩天舉辦「教育創變大召集!立足當下 跨界協作創可能」,讓教育工作者和跨界有心人分享在後疫如何持續創新教育,來自中小學、基金會、社創界、社福界、公共機構、慈善及宗教團體等的領袖專才會參與研討會,分享對「教師專業發展」、「幸福感教育」、「多元出路教育」、「社區為本教育」和「生命及價值教育」議題的看法。參加者亦可參與討論,教育燃新創新教育專家也會同場出謀獻策,導引探索方向,藉以推動更有效的校本創新。
活動登記:
https://bit.ly/elc_co_learning_days_reg
文:蔡展煇
SVhk - Chief Impact Evangelist
SONOVA - Co-founder & CEO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為民間社創平台機構,旨在運用創效商業、理想資本及社創傳播等方法,連結跨界協作、整合社創資源,為香港社會各種迫切問題帶來創新改變。
www.sv-hk.org | www.sonova.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