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甚麼資源都沒有,除了人。」這句話常會在新加坡政商界聽到,人才戰略被視為星洲成功關鍵,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去年國慶群眾大會上更指出,這是一個人才決定國家成功的時代,在全球爭相吸引人才之際,新加坡也不能落後。人力部隨即付諸行動,宣布設立「頂級專才准證」。在獅城人才策略中,定位精準的簽證是重要一環。對此,移居當地逾30年的新加坡香港商會會長陳文平深有體會:「這30年來,新加坡是有策略地吸納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陳文平1990年隻身到星洲創業,後來落地生根,在當地成家立業,現從事地產投資和物業代理業務。他辦公室位於市中心金融區,再往北走便是魚尾獅公園,東邊可見對岸濱海灣金沙酒店。他看著窗外景色說:「30年前,人們提起新加坡,感覺像南洋一隅,沒那麼國際化,但如今已不同了,這裡不單發展成金融中心,近年更多了不少旅遊景點。我們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人才與管理,而吸納人才一早便開始,不是今天才起步。」
三成人為外來人口
星洲與香港同屬彈丸之地,曾並列亞洲四小龍,近年兩地致力發展新經濟,頻頻「出招」搶企業、搶人才,令不少人帶著比較目光,看待兩地一舉一動。陳文平說,雖然星港確有相似地方,但也有不少相異之處,單是人力結構便大相逕庭,而解決人手短缺策略亦有根本分別。「正如在香港,你很難想像勞動人口有近三分一是外地人,但這在新加坡卻是常態,外來人口對經濟貢獻良多。」

陳文平說,新加坡向來積極開拓新機遇。「如一級方程式大賽,我們沒正式賽道,加上日間天氣熱不宜作賽。我們便把街道變作賽道,改在晚間舉行。去年賽事吸引33萬人, 當中一半是旅客,比疫情前還多。」
新加坡人口560多萬,平均每10人便有3個非本地居民。「560多萬人口中,約350萬是本地公民,另50萬人取得永久居留(綠卡),其餘160萬是外來人口、透過各種簽證赴星工作。」新加坡與香港皆面對勞動力短缺問題,而星洲輸入外地人手的態度比香港開放。近年當地外來工作人數持續攀升,由2009年105萬上升至去年約160萬,增幅達五成之多。雖然新冠疫情爆發,但沒導致當地人口和勞動力持續流失。去年新加坡不單成為亞洲第一個入境不用隔離的國家,亦為區內已發展經濟體中,疫後唯一錄得人口增長的國家,去年人口增長率達3.4%。
簽證精密工程 層層建構人才庫
新加坡的簽證計劃,是人力政策重要一環,它有如一項精密工程,層層建構人才庫。星洲多種工作簽證涵蓋不同行業,如餐飲、建築、物流以至科技業,工種職級包括基層、技術、管理、專業人士,從巴士司機、建築工人到科技專才皆有。「新加坡輸入人才,定位是很精準的,針對各行業發展需要,這些年來本地經濟保持增長,外地人口貢獻良多。」
各類簽證採用類似分級的制度,最基本的「工作准證」(Work Permit)主要輸入前線人員,再上一級則有「技術准證」(Skilled Pass)針對各類技術人員,而「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則為經理或行政人員等白領而設,至於「個人化就業准證」(Personalized Employment Pass)則適用於高收入海外專業人士。 此外,為推動科技發展,新加坡2020年公布更高端的「科技准證」(Tech.Pass)引入科技專才,而去年推出的「頂級專才准證」(Overseas Networks and Expertise Pass),招攬範圍更廣,開放給不同領域高端人才申請 。

陳文平說,各種工作簽證皆設特定門檻,確保符合社會人力需要。「早前我公司亦以Skilled Pass聘請一位外地員工,需符合特定條件,首先要登報招聘,證明難以在本地請人方可申請,另公司要聘有特定數目本地員工,才有1個Skilled Pass名額。」此外新加坡亦小心平衡本地公民與外勞的就業,仔細規劃哪些工種需要外來人手。而因應行業和簽證類型,企業所聘外來人員佔總員工比例,不可超出指定上限。以非技術工人為例,製造業、服務業、建造業各有指定限額。
而為確保輸入人才政策能貫徹原定目標,新加坡政府亦會持續跟進持證人士情況,以最新的「頂級專才准證」為例,便規定持證者須每年向人力部通報個人專業活動,以助當局評估海外專才對當地貢獻。
儘管新加坡經濟受新冠疫情打擊,外來勞動人口在2020年一度下跌,但自2021年起開始反彈,逐步邁向疫情前水平。陳文平說,當地因疫情防控得宜,出入境能及早放寬,推動各行業復常,目前社會近於全民就業,許多行業人手短缺,料未來仍要輸入更多人才。「據我觀察,這些年來輸入人才政策門檻愈來愈高,大方向是有選擇性地吸納真正需要的人才,並不是來者不拒、愈多愈好。」

新加坡工作簽證
工作准證(Work Permit):
•適合半熟練技能人員,行業包括建築、製造、海運造船廠、服務業、傭工等。
•簽證有效最多2年,可續簽。
技術准證(Skilled Pass):
•適用於中等技術工作。
•月薪達新幣3,000元或以上(約1.7萬港元)。
•簽證有效最多2年,可續簽。
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
•適用於海外專業人士、經理、管理人員。
•月薪達新幣5,000元或以上(約3萬港元)。
•首次簽證有效期兩年,續簽每次有效期3年。
個人化就業准證(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
•適用於高收入海外專業人士。
•申請前境外工作月薪達新幣1.8萬元或以上(約10.6萬港元)。
•簽證有效期最多3年,有需要可轉申請「就業准證」。
科技准證(Tech.Pass):
•過去1年固定月薪至少新幣2萬元(約12萬港元)。
•曾在市值至少5億美元或有至少3,000萬美元融資的科企任領導職位5年或以上。
•持證人可在新加坡創辦科技公司或任職於當地企業。
•有效期2年,可續簽2年。
頂級專才准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
•過去1年月薪新幣3萬元或以上(約17萬港元)。
•在市值逾5億美元或年收入逾2億美元的企業擔任要職。
•在文化藝術、體育、科學與科技和學術方有傑出成就者,毋須達以上收入門檻。
•簽證有效期達5年,續簽有效期同為5年。

由獅子山到獅城
「回想當年,我也是透過申請Employment Pass來新加坡。」陳文平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小時家境貧困, 一家八口擠在石硤尾公屋,19歲投身船務公司工作,憑幹勁與毅力,一路晉升業務經理。1990年,26歲時決定到星洲創業,開船務公司,「那時主要做越南生意,所有事情都邊實踐邊摸索,開公司、申請工作簽證,全要親力親為。」陳文平說,創業初時頗順利,及後遇上98年亞洲金融風暴,生意大受打擊,最終結業。他重頭開始,轉行做地產經紀,並東山再起,開設兩間地產代理公司,後來進一步做地產投資。在新加坡,人生還有一重大收穫,在當地認識新加坡籍太太,兩個兒子當地出世,他正式落地生根。
星洲港才:工作生活六大特點
雖然新加坡和香港地域相近,但其實兩地許多方面似近還遠,不單就業結構不同,工作和生活文化亦頗有差別。是次星洲之旅,特地探訪兩位到當地打拼事業的港人,請他們現身說法星洲種種特色。而作為港產才俊,他們又是如何被吸引到星洲?

兩位港產專才,一個精通金融,一個主攻IT,他們落戶星洲,各有因由。金寧聰現於當地銀行擔任管理要職,他當年畢業於港大經濟系,在港加入銀行當管理培訓生,事業一路穩步發展,而10年前來個大轉向,跨越南洋。「香港工作一直穩定,後來直屬上司想我過新加坡幫手,我考慮一會便答應,沒太大顧慮,因我想跳出安舒區,出外見識,既然上司給我機會,也就好好把握,於是舉家前來,如今剛好10年。」
Wincy Chan則是IT界女將,當年科大電腦科學系畢業,曾在多家科技企業工作,7年前轉戰新加坡,現職AI創新產品專家。她說,前來旨在求突破,令事業跳出本土(local),走進區域(regional)層次:「許多跨國IT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感覺上到總部工作像升職,實際上發展也較好,因負責管理整個亞洲市場,視野更闊。」

金寧聰說,新加坡居住環境寬敞,沒擠迫的感覺。
「到底星洲對你有何吸引?」他們細談當地生活六大特色,有甜有辣,各自體驗。
1.種族多元化:茶水間有兩個雪櫃和微波爐
新加坡是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國家。金寧聰表示,以前覺得星港兩地分別不大,都是亞洲大城市,抵步才發覺跟先前所想有很大出入。「香港雖說華洋共處,但始終同事多本地人,除非到蘭桂坊或旅遊區, 否則一般少見外國人。而新加坡則不同,街上隨處可見各地人種,因國民本身多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等,加上其他族裔,非常多元化。」
他說,在新加坡工作生活,需意識各種族、信仰、習俗差異,並保持高度尊重。他舉例說:「初到公司,發覺每一樓層的茶水間,皆設有兩個雪櫃和兩個微波爐,有點不解,後來才知當中一個是專為伊斯蘭教同事而設,因他們須吃清真食物(食材和製作方法符合伊斯蘭教規定),所以你要特別注意,不能把自己的食物,亂放在他們的雪櫃或微波爐中,以免冒犯。另外,平日聚餐亦要留意,有否同事需吃清真食物,若有的話,選擇餐廳和點菜也要照顧他們需要。」他續說,新加坡有法例規管,若挑起種族矛盾會被檢控,所以長年下來人民養成互相尊重文化。

Wincy認為,公司辦公室是最能體現種族多元化的地方,因同事來自世界各地,如有美國人、歐洲人、印度人、日本人、韓國人,大家習慣平起平坐、互相尊重。「在香港,外國人多擔任管理要職,本地員工面對外國高層或有所顧忌,因有階級之分,但新加坡沒這種感覺,因不同國籍員工共事很平常,且西方人亦未必擔任高職,溝通合作比較順暢。」
2.生活節奏:慢活點
香港生活節奏極快,但新加坡人多崇尚慢活。金寧聰說,來到新加坡,生活上最需要調整的,是放慢步伐。「例如購物排隊付款,以香港標準來看實在慢,店員都按部就班,做完一個(工序)才做下一個,所以你要慢慢適應。另外,這邊較重視工作生活平衡,打工仔收工較準時,一般不會OT到晚上8、9點。」
3.工作文化:少罵人少投訴
Wincy說,在星洲生活讓她體驗另一種特色,不論在餐廳、商店或地鐵,不時可見一則「溫馨提示」:「我們致力提供最好的服務,但也請尊重我們的員工。」在新加坡,對待服務員要有禮,不可大聲投訴或催促。「因企業很在意保護員工。若你大聲罵人,大家會當你是異類。即使想投訴,例如餐廳食物質素不佳,也要和顏悅色向店員說明原因,這樣對方才受理。但話說回來,或因工作環境和諧,這裡的服務員常面帶笑容會主動關心顧客,不會『黑面』。」

商店門前的「溫馨提示」
她笑言,在這環境下生活,令她慢慢被「同化」。「以前在香港較容易發火,尤其工作太急趕,遇有阻滯會罵同事做得不好。但現在的我已改變許多,有問題平心靜氣協商解決。」
4.居住環境:1千呎樓是基本需求
論居住環境,新加坡確較優勝。金寧聰說,在香港,1千呎已是貴價樓,但在新加坡兩夫婦住1千呎樓是基本需求。「我一家四口住在1,700呎4房單位,更重要是這裡讀書壓力不太大,所以女兒很喜歡上學。」雖然近年當地樓價和租金升了許多,但仍較香港便宜不少。
至於當地娛樂節目則沒那麼多,夜生活欠奉。「約朋友吃完晚飯8、9點已沒甚麼好做,不同香港到處都有夜市。」

Wincy說,在星洲,顧客並非「永遠是對的」,當地商店很在意保護員工尊嚴。
5.生活開支:不便宜
新加坡物價貴,即使租樓易,生活卻不便宜。金寧聰亦說當地生活成本高,若有孩子,學費開銷頗大。「讀國際學校,小學學費一年約20萬港元,中學學費則更貴。雖然本地學校學費便宜,但學額會先留給本地人,故有剩餘學額的學校,水平或較一般。」此外,在當地買車亦是「奢侈」的事,因買車前須向政府申請一張「擁車證」,繳交新幣11.5萬元,即約67.5萬港元,這還未計車價。
6. 移居當地:入籍難
新加坡致力吸納人才,但想到當地打工並藉此入籍移民,就不是那麼容易。Wincy說,在當地工作沒問題,但想透過工作移民則較難,除非與新加坡人結婚,否則機會不多。新加坡居留資格,可分為Citizenship(公民身分),其次為PR(永久居留),然後是EP(工作簽證)。持EP者在當地工作,滿足居留條件後,可申請PR資格。「即使你取得PR資格,也不代表擁有Citizenship身分,想入籍成為公民有更高門檻。」此外,別以為新加坡節奏較香港慢,工作便輕鬆容易,因當地人才來自世界各地,競爭非常激烈。
搶人才系列(四):從企業角度看星洲發展
近年不少企業在星洲設立總部,在管理者眼中,當地有何可取之處,能達致「聚企業、聚人才」目標?Recruit走訪星洲企業了解箇中情況。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