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打響人才戰,各國「搶企業搶人才」進入白熱化階段。為知己知彼、借鏡經驗,Recruit特地派員前赴星洲,訪問當地學者和商會領袖等,並於過去一連數期分析獅城經濟和人力策略,由當地經濟和行業轉型藍圖、吸引國際人才政策,以至各種簽證計劃等皆一一探討。
而企業作為拼經濟、拼人才的主力,又是如何配合星洲創新發展的路線?今期續走訪星洲企業,邀請管理人分享國際科企落戶當地的原因,也有數碼化推手點出星洲政商社「群策群力行動聯盟」策略,冀為本港經濟和人力發展帶來啟發。
數碼化專家:群策群力模式 推進經濟轉型
新加坡推動經濟數碼轉型,能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創新,並開創一種獨特的合作模式,由政府和行業成立的「群策群力行動聯盟」,連結各持分者拓展機遇。普華永道新加坡 (PwC Singapore) 數碼化商業與風險及控制主管合夥人Greg Unsworth是新加坡數碼化專家,曾參與不同行業的項目,他對當地各界共同協作有深刻體會。
Greg Unsworth是澳洲人,當年在澳洲的大學畢業後加入普華永道(PwC),事業發展從核數起步,及後涉獵科技、媒體及電訊諮詢工作,進而成為數碼化專家,主力協助客戶推動科技轉型。他自言喜歡探索新事物,曾在澳、英、日、非洲等地工作,及至2003年落戶新加坡,決定留下發展,至今將近20年。
他笑言,這20年來,他在新加坡建立事業,孩子都在當地長大,而星洲吸引他的除了整潔市容、安全環境,還有另一重要因素。「新加坡是個有趣的地方,尤其在2003年後,數碼化趨勢開始萌芽並不斷壯大,帶來很多發展機會,我在這裡工作,見證許多富趣味的轉變。」
群策群力行動聯盟
是甚麼變化,令這位科技推手感到興味盎然?Greg Unsworth拿出手機,指著屏幕上的應用程式說:「這程式叫Singpass,幾乎可辦理所有政府服務,這是一項非常實用且具意義的數碼化發展。」新加坡在2003年推出數碼個人身分「Singpass」(Singapore Personal Access),之後建構成一個手機應用程式,現時該程式可連接2,000種政府和商業服務,用戶有350萬人。
Greg Unsworth說,新加坡推動科技應用,政府往往起帶頭作用,提供實質支援。「我所說的支援,不只是提供資助,而是細察行業轉型所需,制定長遠計劃,持續落實。」新加坡政府在2016年為23個關鍵行業制定轉型藍圖,包括建築、物流、護理、金融服務、餐飲、零售、食品製造等,每一行業設定四大策略:創新、數碼化與生產力、人才培訓及國際化。此外,為凝聚力量驅動變革轉型,新加坡政府亦建立獨特的公私夥伴合作模式,與行業成立「群策群力行動聯盟」(Alliances for Action),它是以行業為本的聯盟,集合不同持分者,與政府合作構思創新方案。
目前當地設有7個「行動聯盟」,包括供應鏈數碼化、環境可持續發展、建築環境數碼化、智慧商務、機器人、安全創新旅遊體驗和教育科技,在各領域開展革新項目。
供應鏈數碼化 推創新平台
作為科技推手,Greg Unsworth曾協助不同行業實行數碼化,而近年較難忘的經歷,是參與「新加坡貿易資訊共用平台」(SGTraDex)項目,該項目正是由供應鏈數碼化「群策群力行動聯盟」發起,針對供應鏈行業「痛點」,聯同業者和政府機構建立新的方案。他說,過往物流供應鏈面對的問題,包括資訊數據透明度不足、部分工序需人手反覆處理,導致成本增加、整體貨運效率降低。為改善情況,行動聯盟連結政府港口管理部門、航運公司、商品交易商、能源企業等,共同研發適用於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SGTraDex平台,分享供應鏈不同環節數據,協助業者優化貨物處理和運營流程。
Greg Unsworth說,參與該項目各種工作,如建立系統、協調持分者、保障數據安全等,箇中挑戰甚多,但亦讓他對「星洲模式」有更深體會:「政府、業界、個人,大家朝同一目標進發,更有信心地面向未來。」
Greg Unsworth說,近年新加坡幾乎所有行業也經歷數碼化。「如今數碼化已是必不可少的策略,若不利用科技創新,根本難以在市場競爭。」
借鏡星洲:政府帶頭創新
新加坡是全球公認的智慧城市發展先驅,政府屢屢帶頭應用科技革新服務,以2003年推出的「Singpass」為例,便不斷強化功能,逐步建構成一個應用程式,2020年更加入數碼身分證,用於各種政府服務,如預約診症、公共圖書館借書、領取護照、申請公營房屋「組屋」到領取門匙,都可用到。在未有強制規定的情況下,當地近乎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97%)皆擁有Singpass帳戶。
終身學習 思維轉型
企業實行數碼轉型,除要配置科技設備,人的思維亦需同步轉變,從業員需有終身學習心志,才能與時並進。在新加坡,企業亦負起培訓重任,如PwC推出「Your Digital Future」計劃,為當地3,500位員工和合夥人提供數碼技能培訓,並成立「Digital Innovation Office」鼓勵員工實行創新構思。「培訓為全體同事而設,助他們掌握各種科技和數據分析工具。除了提升技能,培訓亦帶動心態轉化,令同事面對未來科技轉變,更有信心透過持續學習不斷增值。」
人工智能先驅:科技扎根社區 開創AI商機
一家曾參與美國探索火星任務的AI科技公司,為何千里迢迢跑到新加坡設立亞太區總部?答案並不如火箭技術般深奧,而是簡單到可在當地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裡找到。「因熟食檔也走在科技轉型前線,是數碼經濟生態圈一員。而一個蓬勃的數碼生態圈,是科技企業發展的基礎,應用科技除可從行業出發,更可深入社區,社會有相當程度的數碼化,可向AI邁進。」必揚極限公司(Beyond Limits)新加坡及東南亞董事總經理林曉山(Sidney Lim)說。
Beyond Limits是美國科技公司,源自美國太空總署的探測火星項目,當年送上火星的探測機械人「好奇號」便是搭載該公司的AI系統。除了進軍太空,Beyond Limits亦研發各類「工業級」AI方案,應用於醫療、製造、金融、能源等行業,該公司2020年落戶星洲、成立地區總部。
林曉山說,在新加坡輸入海外專才有頗大靈活性。「像我們早前從芬蘭聘請一位量子電腦技術專家,完成簽證申請後可在短時間內獲批。」
社會科技轉型帶來商機
林曉山透露,公司3年前進駐新加坡,正是看中當地科技發展,可為AI應用帶來機遇。他笑言,若想了解星洲的科技商機,一點也不難,只要到熟食中心走一趟,可見微知著。「你可看見許多商戶用上數碼技術,店主或許是位70多歲的長者,但他應用科技做生意從不落後,餐廳內設有QR Code,顧客可透過網上系統點餐,並用電子支付結帳。我想說的是,發展高科技非一蹴而就,社會需建立一個生態系統,推動各行業邁向數碼化,而新加坡在這方面做得頗成功,這亦是當地能吸引人才和企業進駐的原因之一。」
他又稱,正因政府大力推動科技應用,深入社會不同層面,令星洲能吸引不少科技公司落戶當地。「新加坡有一特點,就是政府能連結和協調不同機構,讓大家朝同一目標進發。以熟食檔應用科技為例,政府找來不同供應商,包括客戶管理系統、手機應用程式、電子支付系統等公司,合作建立一個應用方案,店主只需參加計劃,便有現成方案可用,並可獲支援和資助,這比起店主獨自在市場尋找方案有效得多。新加坡還有許多計劃助各行業轉型,這對科技企業來說,是一個頗吸引的環境。」
Beyond Limits團隊定期舉辦各類活動,促進工作生活平衡,亦是吸引人才方法之一。
AI發展的基礎
林曉山說,一個蓬勃的數碼經濟生態圈,對AI科技公司推展業務尤其重要。「因AI是高端科技,其應用和研發需有基本配套,首先行業和企業實行數碼化以掌握數據,當數據庫漸趨成熟,便可利用AI進行各種深進和預測性分析及診斷。因此,當經濟朝數碼轉型,AI應用和需求亦隨之增加。」
他續說,在新加坡,AI方案應用潛力甚大,尤其Beyond Limits擅長「認知人工智能」技術(cognitive AI),面對一些未知因素,仍能以貼近人腦思考的決策模式,產出精簡、有效率的解決方案,因而可在眾多產業中跨域使用。「例如我們與日本化工企業Toagosei 合作,提供應用於設備維修的AI方案,能綜合分析各種數據作出診斷,為設備進行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即在故障未發生前,已能作預防性保養維修,從而提升營運效能。」
林曉山說,推動科技和人才發展,新加坡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往往能主動預視未來趨勢,作長遠而前瞻性部署,而不會坐等趨勢來到被迎頭痛擊,束手無策。」
隨著公司業務持續發展,人才需求正不斷增加。「我2020年4月加入Beyond Limits,是公司在新加坡的第一位員工,後來公司業務不斷發展,擴至馬來西亞、日本,以至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如今亞太區團隊有200人。」他說,公司從海外輸入人才之餘,亦積極培育本土人才。「我們設有Beyonders實習計劃,讓不同背景人士參加,如大學畢業生或尋求事業轉型人士,他們在新加坡可參與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科技項目,並與頂尖專家合作。若表現出色,實習完畢後有機會正式成為員工。」
借鏡星洲:把科技帶進社區
新加坡推動科技發展,由國家、行業以至社區,全方為進行。當局制定經濟和行業轉型計劃之餘,更把科技應用落實到社區層面。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於2020年成立「新加坡數碼轉型辦事處」(SDO-SG Digital Office),並推出「數碼樂齡計劃」及「檔主樂學數碼計劃」,前者為長者而設,助他們學會應用手機即時通訊和電子付費等程式,後者則針對熟食中心、咖啡店、菜市場等的檔主,助他們在業務層面應用科技,例如助檔主使用全國共用付款QR(SGQR)。
此外,新加坡數碼轉型辦事處亦設立「新加坡數碼轉型社區援助站」(SG Digital Community Hubs),專門為長者和小販檔主提供一對一和一站式的數碼援助。當局聘用大專畢業生擔任數碼大使,在每個援助站派駐2至5人,為社區人士提供個別指導或小組學習。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