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香港金融科技生態發展迅速,初創社群的角色尤其重要,為金融產業創新及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力,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投資推廣署在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初創公司數量及其僱員人數均創歷史新高。3,985家初創公司共僱用14,932名員工,較2018年增加超過50%;與此同時,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亦由數年前不多於180間,增加至今天超過800間。以數碼港的初創社群為例,現時的400多間金融初創,涵蓋種類廣泛,包括財富管理科技、移動支付等,短短5年間已孕育獲監管機構認可營運的3間虛擬保險、2間虛擬銀行,以及1間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成為本港金融科技樞紐。
促進創新項目商品化
不論在任何發展階段的初創,他們最難以克服的營商條件是人才、資金、生意和技術支援。對金融科技初創而言尤甚,因在香港嚴謹的監管制度及環境下,傳統銀行在接納其創新方案時仍有不少顧慮,令方案難以迅速「落地」。
幸好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增撥資源促成項目對接,如推出與數碼港合作的「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驗證資助計劃、「金融科技監管沙盒3.1試驗計劃」等,資助金融及銀行業界,鼓勵他們夥拍金融初創,將創新項目成果在市場測試及商品化,增加更多應用場景,同時推動行業數碼轉型,為生態圈增添活力。
人才培訓 引發初創潛力
各行各業正面臨「人才荒」,作為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業,人才需求亦不斷上升。數碼港參與的「金融科技人才研究報告」發現,造成人才缺口的最大成因是期望薪酬差距,其次是缺乏相關技能。而近七成受訪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均認為,實戰經驗如實習工作更為重要,提供更多金融科技相關的培訓課程,能助有潛力的人才建立基礎。
數碼港學院自2020年起推出專為金融從業員而設的金融科技培訓計劃,業界反應熱烈,兩輪課程已有超過4,000人參與,最新一輪參與的金融機構更增至超過90間,當中不乏機構高層及中層管理人員。
除為在職人士增值,從小培養青年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相關知識亦是關鍵。因此數碼港學院與海外著名大學合作,為本地8所大學學生提供金融科技及創業訓練營,由2015年起至今已有近400名本地大學生受惠,期間除本地培訓外,還帶領學生到海外參與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IESE及劍橋大學的密集式創業培訓營,廣開國際視野;亦為年輕人提供實習計劃與就業平台,安排他們到社群內的金融科技初創及企業實習,汲取實戰經驗。
技術支援 助初創專注創新
紮實的科技方案往往是初創成功的基石和命脈。作為香港創科培育基地,數碼港亦積極善用其網絡,為初創提供技術支援,例如與數碼港科技網絡(CTN)成員之一的Google推出「初創與金融科技燃亮計劃」,為數碼港社群企業及初創公司提供Google Cloud使用額及雲端技術工程師支援,讓其更專注於產品創新及核心業務發展。
要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與地位,甚至帶領大灣區的金融科技發展,「官產學研」協作尤為重要。隨著Web3.0生態圈迅速發展,更多企業將繼續透過區塊鏈、分布式分類帳技術(DLT)等,推動金融科技創新,促進包括虛擬資產、央行數碼貨幣(CBDC)的發展和應用,期待在政府政策和各界共同努力下,能讓更多金融科技社群發揮潛力,為香港擴展商機。
文: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