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府於去年底頒布的「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將於今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計劃除了規定玻璃瓶裝飲品供應商必須先向環保署登記成為登記供應商外,供應商及入口商更要就玻璃飲料容器繳交每公升0.98元的徵費。政府會以招標方式委託承辦商,為各區提供玻璃容器收集及處理服務,以促進廢玻璃飲料容器的循環再造。
香港每年大約產生10萬公噸廢玻璃,以往大部分都被送往堆填區處理,但玻璃是一種惰性物料,不能在堆填區內自然分解。雖然廢玻璃可以回收再造、轉廢為材,製成新的玻璃產品或建築材料,然而廢玻璃容器的經濟價值相對較低,且收集及運輸成本高,一直難以單靠市場去推動回收。
這次「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由政府委聘承辦商回收廢玻璃,並由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承擔回收成本,的確是一個可行方案。但一如以往地,政府向來的環保政策都只是著重提高回收率,卻沒有推動本地回收再造產業。故此,回收品大部分均要依賴出口去消化。當回收國家因不同因素減少或暫停入口回收物料,香港的回收業便會面臨極大經營挑戰。
筆者早年便涉足歐洲多國,了解當地的回收產業鏈,只見各國都有企業為不同的回收物料研發環保產品,令回收業有良好循環,促成更佳的環保果效。在比利時,我參觀過車軚回收廠,經過消毒處理、磨碎、編織後,廢車軚可以轉化為環保地墊。這種環保地墊由於不含棉質,故不會藏塵蟎,能夠保護兒童呼吸系統、避免引發哮喘等敏感症狀。地墊更可因應客戶需要而客制化生產,免卻不必要的切割、減少廢材,更加環保。有了這些產業的配合,回收物料便可以在本地再造,由本地市場消化,而毋須倚靠運往外地,同時也減少運輸上的碳排放。
「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是一個好開始,然而當局應考慮得更周詳,在推動本地回收再造產業上加大力度,創建更完善的本地回收產業鏈,例如鼓勵工程及建築業界使用本地生產的玻璃再造材料、推廣環保磚及玻璃砂等玻璃再造品的應用,甚至更進取地對有關回收再造產業提供實則的稅務優惠或資金支援。當本地市場能夠恆常地用回本地廢玻璃所再造的產品,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環境友善。

文:黃志明(Eddy)
集寶建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集寶建業(Jibpool)創立於1997年,過往參與多個公私型機構、發展商大型項目,致力於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智能洗手間和物業管理方案,以及多款高級歐洲環保建材。Jibpool亦曾獲多個綠色建築及環保獎項,為行業提供符合LEED和HK BEAM的綠色建築方案,以配合企業可持續發展和ESG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