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三,俗稱「赤口」,亦稱「赤狗日」。根據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人們大多不出外向親朋戚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稱為「小年朝」。據說,不同地方於赤口日,也有不同的習俗,例如在清代期間,潮州人和客家人均有「出郊展墓」的習俗(即到祖墳掃墓祭祀)。時至今日,香港有不少人會到車公廟拜神祈福,或到黃大仙祠求籤......這天,可以說是全年最多人到廟宇燒香、求神問卜的日子。無論善男信女、好人惡人......大家把廟宇擠得水泄不通,各自祈求神靈來年庇佑——一帆風順、生意興隆、財運亨通......不過,亦有人會到郊外旅行或遠足,或參與賽馬博彩活動等。
有趣的是,人們為甚麼會害怕或特別警惕這一天,會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但平日卻鮮有此顧忌?是害怕在新年與人發生口角會招來「不好兆頭」或「惡運」?還是真的只為應習俗而有所避忌?這使筆者聯想到——有時候,人們之間之所以產生矛盾或發生口角,是否只因「忠言逆耳」所致?還是,「個人性格」使然?抑或是因「不中聽」的說話所引發?不是嗎?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正是這一寫照。這句出自《增廣賢文》的佳句,意思是指一句「同情理解」的說話,就能給人很大的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令人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說話,就彷如一把利劍,會「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令人感到陣陣的嚴寒。
平心而論,「刺耳」或「不中聽」的說話,不是全無益處。有時候,也有「正面」和「啟迪」作用......譬如說,它能啟發人們要珍視身邊可以給自己「挑刺」的人。有時候,生活中能「直言不諱」地指出自己的缺點,令自己感到「面赤、心跳、汗顏、不悅」的人,也是難得的朋友,應該「珍視」!有道是:「責善,朋友之道。」正是這一道理所在。至於面對「個人問題」,咱們也需學習接受這些「良刺」(善意批評)。因為,只有「勇敢正視」個人的不足、「接納」自己的缺點,並認真地作出「自我反省」,才能收穫更多的進步!
如《舊唐書.魏徵傳》有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它的意思是指「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端正自己的衣冠;拿歷史來做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衰的原因;用別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對錯所在。」詞句中,所提到的「三鏡子」——可以說是三個不同的「參考座標」。「以人為鏡」和「以史為鏡」,即是從「微觀個人」到「宏觀歷史」,都是「明鏡」。如歷史中,提及唐太宗常將魏徵視為「自己的鏡子」,照著自己的正誤;司馬遷講《史記》,最為「國家鏡子」,照著國家的興衰。誠如斯言,立足於個人,也該如此。
冀讀者諸君,除為己樹立和認清「人生座標」外,也可「借鏡他人」——取其所長,來補「個人不足」;奮進向前、以利成長!共勉之!
文:蕭一龍博士 MH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務顧問
當代管理學文學博士(DLitt)
工商管理學博士(DBA)
drhenrysh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