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令許多人有藉口減少運動,使不少人體能減弱、較以往肥胖,影響健康。
筆者在一個社福界聚會中亦發現,疫情期間因收入及資源問題,慈善機構和社企必須更努力營運,以尋找資金度過難關,並協助不同需要人士捱過疫情。但在機構自身也未能安逸的情況下,仍要全力為服務對象提供支援,結果很多服務提供者的領袖和員工也有健康問題,而負面影響不只是身體,各種壓力亦導致心理健康出問題,那該如何處理?問題會否自動解決?
我認為情況不會自動改善,觀乎現時企業,尤其是慈善機構和社企,人手不足問題日益嚴重,加上爭取復常後的機遇,令員工工作量增加,壓力也更大。換個角度看,機構應盡力為員工提供健康的工作配套,這亦是留住或吸引員工的主要因素。
筆者正推動「BEE自家教練」項目,概念是推舉一位家庭成員學習有關運動、飲食、休息和溝通的知識,然後為其家庭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初步結果顯示,學員在上堂約兩個月後,其體質年齡平均年輕了兩歲半,成效斐然,可供機構參考。
制定員工健康方案
機構可就四大健康方向,包括個人、團隊、政策及文化層面制定員工健康方案。個人方面,可安排一些健康活動,例如很多公司會安排「生果金」——每天為員工準備生果,實行「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由團隊出發,有機構會安排定期戶外活動,讓全公司一同參與。筆者公司曾每星期選一天下午的工作時間全體出外跑步,強身健體兼放鬆大腦;也曾嘗試全員一起到外地參加馬拉松或長跑比賽,雖然只有一點津貼,但仍大受歡迎。
從政策入手,可安排員工休息減壓。筆者公司在疫情前已推行在家工作,有需要的同事與上司溝通後便不用返回公司,減省通勤、增加休息的時間。公司亦提供時間管理方法培訓,令同事工作更有效率,更懂得生活平衡,達至舒壓放鬆。
在企業文化層面,以溝通為例,如機構樂於接受意見,鼓勵無分上下暢所欲言,工作壓力一定大為減輕。筆者公司鼓勵良好的開會文化,如要有議程和準備、準時開始及完結等;又培養非工作時間不傳短訊、只傳電郵的習慣。
以上只是一些實戰例子,不同機構應按自家特性,建立合適而有效的健康方案。
執行心法:「寧短莫缺」
有朋友分享他的公司嘗試每季做半小時戶外行走活動,卻很難維持。我認為團隊做運動固然好,但若目標是建立習慣,密度亦很重要,而個人經驗是最好每天都做,如難以實行最少也須每星期做。 有人認為要花這麼多時間每星期做運動,對員工及公司都很困難。我在練習禪修時,前輩便教導「寧短莫缺」,所以我建議寧可將每次的難度和時間減少——參與才是王道,堅持就是贏。假若有公司領導願意以身作則,每次都嘗試與團隊一起堅持、建立互動,這更會大大增加成功率。
後記:日出的啟示
有天,我凌晨4時起床,乘車到大帽山,再步行1小時到山頂「白波」附近等待日出。我看著天色漸變,太陽在群山後、雲層上緩緩漸露,由一點黃光,到一道橙紅橫列亮照半空,寂靜得風聲也變沉默,教人洗滌心靈,舒暢放空。
這景象是我對健康的期盼,既有閒心早起、有體力行山,亦有等待時靜默內觀的最佳放鬆。看著日出,由黑暗走到黎明,那份生命力令人興奮,充滿希望。願大家工作也可擁有健康身心,帶著快樂的幸福感。
文:梁百行
全城街馬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社會企業「全城街馬」相信跑步不單為跑手帶來樂趣,更能為跑手自身、身邊人以至社區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