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過「返工等收工」的職場倦怠感嗎?據統計,香港打工仔平均每周工作逾50小時,為亞洲之首。我們為工作付出人生超過三分之一時間,要是每天工作只剩下疲倦和厭煩,那不是不太划算嗎?既然我們無法逃避上班的命運,倒不如看看那些忙碌工作仍能保持精神抖擻的人,到底他們有甚麼秘訣呢?
心理學家Dr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於1970年代曾對具創造力的人進行研究,如運動員、音樂家、藝術家、學者等,了解他們為何能長時間保持相同工作,而從不感到厭倦和煩悶。他認為既然工作要消耗能量,長期工作理應會消磨這些人的精神,而每天重複的行程該會使工作變得沒趣和沉悶才對,但他們卻愈來愈愛自己的工作。
忘我的「心流」狀態
Dr Csikszentmihalyi把這種忘我狀態稱為「心流」(Flow),一個完全投入並高度專注、對周邊干擾都能充耳不聞,甚至忘記時間流逝、飢餓感及自己的存在,而全神貫注地專心於工作的狀態。「心流」使人樂在其中,即使要付出代價、不能換取外在獎勵,如金錢、名利或利益等,仍會希望投入其中。
根據一些神經科學的研究,當進入「心流」狀態時,大腦負責主管我們記憶、決策及自我意識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Lobe)的活動量會減少,有助減少外界干擾、阻隔負面想法及加強情緒調節能力。同時,大腦亦會分泌更多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它亦被稱為「快樂荷爾蒙」,主要負責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到大腦,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所以,能重複及規律地體驗「心流」狀態,除讓人享受當下外,更能減輕壓力,強化工作帶來的快樂、滿足與自我實現的價值感,從而提升整體的幸福感(well-being)。
實踐「心流」 寓工作於遊戲
你理想工作是怎樣的呢?假如你的工作不需要高技術,每天只負責更新客戶紀錄、處理資料、整理分類,久而久之工作缺乏挑戰性,自會覺得沉悶和無聊;相反,假如工作每天有排山倒海的難題,既要處理突發事情,又要懂法律、設計、編程,人則會變得焦慮和緊張。一般上班族的工作性質,當然與運動員或藝術家不同,但只要工作有足夠的挑戰和熱情,便能實踐「心流」,享受工作的樂趣。
根據研究,「遊戲化」(Gamification)工作模式能平衡工作的挑戰性,讓人自發追求不同「關卡」,以實踐工作「心流」。就如我們容易對遊戲「上癮」,讓工作「遊戲化」不但有助提升效率,更能使單調乏味的任務變得有趣吸引。以下是工作「遊戲化」三大要點。
1.提升等級level up
工作跟遊戲一樣,難度設定很重要,當簡易的工作任務上手後,便要「升呢」解鎖新任務挑戰自己,由淺入深才能讓「玩家」獲得樂趣。譬如工作一段時間後,便可跳出comfort zone,主動要求負責更大的project、有新鮮感的任務或參加進修課程。假如職務屬重複單一,亦不妨自設關卡,例如要求工作比上一次更快或更「靚」,讓工作變得有趣、具挑戰性及激發潛能,就能保持動力,專注實現目標。
2.解鎖多方面能力
工作環境猶如「練功房」,好讓我們「儲裝」及訓練各方面能力。雖然工作中有很多挑戰、困局及為難的情況,但這些經歷往往能鍛鍊出我們的應變技能和解難能力,可視為一種學習和啟發。而當得到上司的信任或客人的「感謝卡」,就如在遊戲中獲得珍貴的「寶石」一樣,都是對我們能力的肯定和回饋。若能將工作遇到麻煩的經歷,視為「儲經驗值」的好機會,就能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如能成功處理並獲回饋或鼓勵,更有助提升工作動力和享受感。
3.組隊連線闖關
除實踐個人的工作「心流」,團隊的集體「心流」更能提升整體工作效能及對公司的歸屬感。當獨自面對挑戰大、難度高的project,很容易陷入焦慮和困擾中,選擇放棄退出;但若能跟同仁一起「組隊連線」,便能發揮各人所長、互相鼓勵,並擁有更大決心面對挑戰,而比起孤軍作戰,團隊合力打拼更易令人投入和專注,時間亦彷彿過得更快。團隊中難免會出現競爭,如能學習欣賞他人優點,更可推動自己進步!
因此,學會寓工作於遊戲,把「心流」加入每天的工作清單內,能讓我們更懂得享受冗長的工作時間,而不用每天「返工等收工」!
文:劉穎琪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培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