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早前看到一則新聞:大灣區成立首個介入手術機械人中心。報導介紹該中心首度示範手術機械人如何協助醫生進行手術,而相較傳統的手術,機械人的標準化和數碼化,使手術過程保持穩定和高精確度,其「毫米級」的精準定位和釋放植入器械,充分提高年輕醫生的介入能力,也避免出現人為誤差的機會。
誠然,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促進區內的研發及創新科技人才流動。香港與深圳聯合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亦為本土創科公司開拓醫療科技帶來一定的優勢。智慧醫療的範疇亦十分廣泛,除了使用機械人協助手術,更可把病歷全面數據化,結合醫療數據、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分析,計算出病人可能患上的疾病及其機率。
高速網絡作實時交流
現時醫療行業利用高速網絡的醫療物聯網(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IoMT),它可配合各種嶄新技術如機械人、4K影像傳輸、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等實現遙距會診,醫生與患者之間能透過流暢的4K影像保持聯繫,互相協作。即使進行手術期間,如醫療團隊需進行遙距會診,亦可在手術室內透過高速網絡直播高清影像,與身處其他地點的醫生或專家作實時交流。此外,醫療機構亦可透過IoMT使用大量感應器,以連接超高密度物聯網裝置,實時追蹤重要的醫療資產及偵測病人狀況。
此外,筆者認為,醫院的運作亦應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作出相應的提升,讓患者家屬、探訪者可獲更佳服務,例如把醫院傳統的指南提升為數碼導航系統,讓患者家屬可得知自己的實時位置、到領藥處或食堂等附近設施的最近路徑、顯示開放時間或維修情況等。
追蹤醫療物資 增工作效率
筆者正參與本地一項醫院重建的項目,將引入我們團隊研發的智能醫院(smart hospital)系統,當中包括以物聯網提升效率,並以Wi-Fi網路、射頻識別及藍牙等技術應用於不同層面,如生命表徵監測、藥物管理、物資供應、制服發放、病人運送、儀器管理、病人定位,以至員工身分辨識等。
最近團隊正研究如何把日常用的手機及平板電腦,與UWB技術連接,以追蹤醫療物資,好讓醫護人員以手機或平板,掌握所需醫療儀器的所在位置,不用再倚靠人手和記憶,大大減少尋找儀器的時間,增加醫療工作的效率。
科技不能完全取代醫護從業人員,但如應用得宜,這些革新的醫療科技可協助醫療界提供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讓患者獲得更佳的治療,並提升醫院整體效率、醫療及管理質素,同時舒緩人手不足問題。
文:陳智銓(Arthur)
Compathnion隨賞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隨賞科技為客戶提供定位、導航、追蹤、客戶分析等服務,其室內定位技術已在機場、大學校園、商場、醫院和體育場地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