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去到餐廳,發現所有的服務員都換成機械人?又或你生病了去看醫生,卻發現診所裡的護士都是機械人?甚或你的父母年紀大了,需要有人照顧,卻發現老人院裡的護理員全是機械人?這些情況現今聽起來不覺荒謬,因為我們都預料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可能會成為現實。
香港現正面臨一個嚴重問題——本地勞動力人口不足。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到2027年,香港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人力缺口將接近12萬人,這意味許多藍領工作將會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整體教育程度持續提高,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反映香港作為一個先進城市的特質,然而隨著教育程度提高,年輕人也提高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他們不願意從事低收入、低技術、低社會地位的工作,而希望找到更有前途、更具挑戰、更有尊嚴的工作。
這卻造成一個供求失衡的局面:許多服務業需要大量基層員工來支撐日常運作,卻找不到合適人手。例如在餐飲業中,很多食肆因缺乏廚師、侍應和清潔員,而難以開業或維持質素;在醫療保健業中,很多診所和醫院因缺乏護士、護理助理和保安員,也難以提供有效和安全的服務。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問題呢?答案可能不容易找到,但我們可看到一些新興科技正在改變我們對於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想像,其中之一就是AI機械人技術。事實上,香港已有不少企業或機構開始探索和應用AI機械人技術來提升服務水平及效率,並彌補人力資源結構的缺陷。同時,AI機械人技術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來設計、開發、維護和管理,這些都是高增值和高需求的職位,也為香港勞動力帶來商業上的優勢。
總結而言,香港正處於一個轉型期,在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力資源結構問題時,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思維上。香港需要把握AI機械人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只有這樣,香港方能保持其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和形象,並為建設智慧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文:Jazzy(王嘉敏)
香港創科企業Tobot Solution(托寶智能方案)行政總裁兼創辦人,是IT界中少有的女性企業家,以「與機械人共同美好生活」為核心理念,專門為客戶提供機械人應用的顧問諮詢及客製化方案,更提倡要與機械人建立「不或缺.不取替」的共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