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要贏在起跑線,但何謂起跑線?起跑贏了必定能帶到終點?未必!廖錦興博士,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少時讀書成績不濟,靠勤力邊做邊學通曉貿易門路,靠毅力成功創業,在工業界闖出一片天,建立年營業額逾10億的企業。誰說定要贏在起跑線,一個有閱讀困難的窮小子,以10倍努力取得EMBA和DBA學位。坐言起行,不怕挫折,是他成功要訣。
自言不是讀書材料的廖錦興,中學畢業便投身社會,當過銀行練習生、銷售、船務文員等工作。「我喜歡投身大公司,因工作穩定、福利好,可賺錢養家。傳統屋邨仔想法。」
「抵得諗」與人生轉捩點
「抵得諗」是他個性,當年初出茅廬,有一段「搬箱」經歷,至今記憶猶新。「初投身社會做文員,主管見我抵得諗,說只要我肯做便栽培我。有次他叫我一次過搬5大箱貨給客戶,由尖沙咀送到大窩口,但不可搭的士,要我自己想法子。於是我便搭地鐵,但5箱貨疊起有大半個人高,只好用螞蟻搬家方式移動,先把兩箱搬到前面,再回頭拿其餘3箱,這樣一路走著,途人報以奇怪目光,但我沒理那麼多,終能完成任務。此事給我啟發是,第一不要怕蝕底,第二要懂得想辦法解決問題,第三別太介意別人目光,完成工作才是重點。到今天我仍以相同理念面對挑戰。」

廖錦興辦事落力,但並不滿足於捱騾仔,等待的,是一個機會。那時他在一間美國公司當船務文員,8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香港是內地發展外貿的窗口,許多內地企業經香港大量採購。「公司做塑料貿易,訂單源源不絕,營業員 每天返工打卡後便去飲茶消遣,工作懶懶閒仍有許多生意。而我常替他們處理訂單,不時致電他們匯報進度,所以清楚他們行蹤。我心想,我比他們勤力,何不轉做營業員賺更多?」
於是他向老闆提出轉職請求,豈知遭拒,此事成為他人生轉捩點。心有不甘的他,回家看遍家中每個角落,舉目都是塑膠製品。「那年代塑製品大行其道,我斷定做塑料生意沒得輸,機會就在眼前,既然老闆不讓我做,我便想方法自己做。」
為找生意無懼惡犬
於是,與兄長商量後決定一起創業。「我們不怕輸,因為沒甚麼可輸,不成功便再打工。」廖錦興做的是塑膠原料貿易,他看準中小企每次訂貨都是少量,量少自然捱貴價,便想到從外國以較低價訂一整貨櫃回來,再分售給多個廠家,從中賺取差價,對三方都有利。但創業之初因欠缺資本,先要取得客戶信任願意落訂才有錢買貨。

經30多年發展,萬通集團培育不少資深人才。公司定期舉辦活動凝聚團隊。
「那時天天去工廠大廈『洗樓』找塑膠廠,行樓梯逐層找,見到有廠便入去找東主談。試過有次叩門找廠東,怎知廠門一開便有兩隻大狗撲出來,一直追著我,那種驚嚇至今未忘,但驚還驚,卻不可就此放棄,一次不行便去多次,我前後去了4次,那位廠家才肯坐下來聽我講解。也許因對方亦是白手興家,或欣賞我有毅力,最終跟我簽約。雖然張單金額不算大,但給我很大鼓舞,證明只要有毅力肯堅持,便有機會成功。」
走進內地做開荒牛
萬事起頭難,但只要做成第一宗生意,慢慢建立誠信口碑,自然再有合作機會,亦更易找新客戶。當客戶漸多,訂單更大,有了規模,營運便開始制度化,公司就這樣一步一腳印成長起來,建立業務版圖。
廖錦興說,創業至今33年,公司業務不斷升級轉型,當中有4個里程碑,每次突破皆是決心與毅力的考驗。「首個突破是94至95年北上廣州設代辦處開拓內地市場,那時廣東省發展得如火如荼,到處工地,身處其境,有點做開荒牛的感覺,也搭上國家改革開放的順風車。」

廖錦興早前出席「青工學院 – 明 Teen定向攻略」活動與年輕人分享事業經歷。
另一轉捩點是在97年,他認識一家德國塑料生產大廠,了解對方的先進技術,後來促成雙方合作研發、生產、分銷,把產品引入中國市場。「當年這家德國廠商想尋找合作夥伴,對著黃頁電話簿,發傳真到香港不同廠商。那天我剛接到傳真,認真看了一遍並回覆,後來大家見面洽談促成合作。這是我們業務非常重要一步,如今我仍保留那份傳真文件。」
接下來的突破,是將內地業務版圖拓展至8個地點:天津、長春、武漢、廈門、廣州、上海、鄭州、東莞。廖錦興說,每到一處都要深耕細作,由開公司、招聘、培訓、拓業務,全程皆要花心思力氣。「由於工作文化不同,我們強調實幹而不靠拉關係或送禮,不少新人完成培訓做了數月便離職,於是又要重頭開始招募員工做培訓,這些事全要親力親為,好處是能令你了解每一地方的文化,也能更準確建立公司文化和工作精神。在內地30多年,我們堅持用正當方法做生意,也見證國家不斷進步。」
項目管理方式拓業務
到10年前開始採用項目管理方法開拓業務,朝更高增值方向邁進。「科技發展迅速,客戶產品設計變得更複雜,須深入鑽研解決方法,例如客戶想開發一款運動水樽,杯蓋要用特別塑料,達至指定的手感和磨擦效果,這便涉及複雜技術,要以獨立項目方式處理,有時得花上很多時間構思,反覆測試並提交建議,才能成功生產推出市場。但失敗例子也不少,凡物料都有其局限性,有時經探究後發覺客戶設計行不通,也會儘早告知對方,讓對方知道產品設計不可行,也是另一種貢獻,尤其對大品牌來說,時間就是成本,能快速交代讓其早作決定十分重要。」

廖錦興說,目前公司業務主攻汽車元件、工業器材、醫療器材、電子器材,都以高增值為主。「元件生產製作十分複雜,要掌握行內專業語言,所以要針對數個特定行業培養人才。」
新舊人才融合開拓未來
廖錦興表示,公司的技術團隊最需要高分子材料科學的人才。這方面內地大學課程設計精細,學生在學時已針對某類特定材料去學習和研究,所學知識很深入。而香港的大學課程內容廣泛,畢業生有良好學習基礎,但要慢慢累積經驗。「經多年發展,公司已累積不少人才,各地區業務亦培養當地人出任主管。香港是整個集團管理系統的核心,有不少資深員工,我們亦希望吸納新血,讓年青工程師引入新方法,例如用大數據和AI去做技術分析,新人與舊人融合有利開拓未來。」
由學習困難到商管博士
廖錦興從小有閱讀困難,讀書成績不太好,中學畢業未能考上大學,但他明白知識可改變命運,所以邊工作邊進修,語文、會計、船務,由短期課程到文憑。「用耐性克服學習障礙,比別人多花時間去讀,用自己方法去記,可能比別人慢,但想學的總能學到。」

創業後,待業務漸上軌道,他再修讀香港城市大學EMBA,並於2015年報讀DBA。「課程要求相當高,要花很多時間研習,尤其是讀DBA時,要研讀大量文獻,但我經驗證明,只要努力,困難是可克服的。」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