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母親節,傳媒都有不少關於母親的勵志故事。所謂「為母則剛」,母親之偉大、關愛,固然受人稱頌,但其實她們也有許多難言辛酸,尤其是基層母親,為口奔馳,承受沉重的經濟和生活壓力。
前線同事分享了其中一個個案:有位育有兩名6歲和2歲子女的基層母親,在誕下幼女後有產後抑鬱徵狀,但礙於要長時間照顧年幼子女和同住的年老長輩,故沒有接受跟進診治,至今仍有各種情緒狀況,例如憂慮和內疚等,一直沒好好處理。家中大小事務都由她承擔,卻經常被家人嫌做得不夠好,身心健康一直惡化、睡眠嚴重不足,患病仍要繼續支撐家務,身心極度疲勞,有次甚至因感冒在診所門外暈倒。
這位母親的處境並不罕見,社聯最近接觸400多位育有幼兒的基層母親,發現有一半受訪者平日獨立照顧子女的時間為8至15小時,另有兩成多更達16至24小時,幾近全日無休。此外,近六成受訪者平日睡眠時間只有6小時或以下,睡眠質素亦差,六成半有持續3個月或以上的痛症。
至於曾經或現在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產後抑鬱症的比例,更高達兩成半至三成多不等。她們自我評估生理和心理健康,多數少於35分,只有極少數達平均值的50分,情況較普遍香港市民的自評分數為差。研究亦發現,如這些母親處於分居或離婚狀態、育有特殊需要兒童、照顧時間長、租住劏房,以至沒有親朋支援,情況就更高危。
母親身心出現問題,自然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展,因此社會必須為她們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加強目前的託兒和社區保姆服務,以至透過母嬰健康院、地區康健中心與社區內的團體合作推出相關計劃,如舉辦親子運動班、推廣家庭健康飲食、進行家居藥物或疾病管理教育、組織育兒互助小組等,至少讓母親有稍為喘息的機會,保障身心健康。
文:蔡海偉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於1947年成立,積極推動福利服務發展,建設共融和關懷的社會。現機構會員逾500家,為市民提供優質及多元化的社會福利服務。
www.hkcs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