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年推行融合教育,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SEN)的兒童融入主流校園環境,發展個人潛能。幼兒教育導師的角色因此舉足輕重,能協助盡早識別有學習困難的SEN學童,開展適切的訓練,對兒童的成長發展甚為重要。
SEN兒童的學習困難特徵,一般包括弱視、弱聽、讀寫障礙、語言發展遲緩、肢體殘障、自閉症譜系障礙、過度活躍等,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需要及早接受專業及有系統的訓練,如果他們能達到能力可及的學習水平,一般可以接受主流教育。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署理高級講師陳曉晴(Ching)表示,為SEN幼兒提供培訓的導師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IVE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學科為中學離校生提供特殊幼兒照顧及融合教育高級文憑課程,培育具專業資格的特殊幼兒教育導師。學生修畢課程後可獲得教育局註冊幼稚園老師和社會福利署註冊幼兒工作員的資格。課程教授學生有關特殊幼兒教育及融合教育的專業理論、技能和態度。學生需要了解SEN幼兒的特徵及相應處理技巧,同時學習嬰幼兒護理、創意遊戲以及資訊科技等方面的行業知識。他們在學期間亦會參與多次實習,在不同機構獲取照顧幼兒的實戰機會。
IVE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署理高級講師陳曉晴表示,選讀這個課程的學生之中,部分是剛完成DSE的學生,也有已獲得學士學位的人士,或在職的教學助理、特殊教育工作員和活動導師等。儘管他們的背景不同,但都懷抱著推動本港優質特殊幼兒教育發展的共同信念。
課程畢業生的出路廣泛,可以註冊為幼稚園教師、幼兒工作員、幼兒中心主管及特殊幼兒工作員,並到不同的服務單位工作,包括為SEN幼兒提供特別訓練的特殊幼兒中心、參與兼收計劃的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到校學前復康服務的幼稚園,以及幫助幼兒融入主流教育的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Ching說:「IVE與不同的教育團體緊密合作,而且舊生網絡遍布全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真實個案作教學及培訓之用。學生需要分析這些真實個案並找出難點,制定教學策略和教具,並檢討教學成效。」部分畢業生會升讀全日制或兼讀制學士學位課程,包括銜接為期一年半的海外大學的幼兒教育相關的學士課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
孔施健(Terri)是一位資深的特殊幼兒教育工作者,畢業於IVE特殊幼兒相關課程,在投身幼兒教育行業後亦繼續進修,並取得幼兒教育碩士學位。Terri現時在非牟利機構擔任教育及兒童發展服務(融合教育)高級專業經理。
在非牟利機構工作的Terri認為投身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的人士,最重要是有心—初心、信心、耐心和同理心,也要懂得變通,不畏挑戰。
Terri坦言疫情期間暫停面授課堂,為融合教育工作帶來重大挑戰,她說:「SEN幼兒不能到中心或幼稚園上課,缺乏親身學習和社交機會,而且難以透過網上課堂得到全面的訓練。例如,有語言發展遲緩特徵的幼兒隔著電腦及口罩難以模仿老師說話,而有專注力不足或行為問題的幼兒也很難在電腦前安靜學習。因此,許多SEN幼兒在疫情期間出現了行為倒退的情況。」為彌補暫停面授課所帶來的問題,除繼續於網上授課外,Terri和她的團隊製作了具趣味的教材寄給家長,鼓勵他們在家教授幼兒,增加互動。他們亦增加電話家訪的頻率,了解SEN幼兒的學習進程,確保他們得到充分的支援和照顧。她指出融合教育講求跨專業合作,她負責帶領及檢視同工為SEN幼兒制定的個別學習計劃內容,確保訓練及課堂質素,而教學團隊會根據SEN幼兒的發展年齡及學習需要提供適當訓練及家庭支援工作。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包括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心理學家、資深教師等專業人士。
Terri提到在她的工作機構中,約有95%的SEN幼兒成功入讀主流小學,當中不乏令人振奮的案例。她分享了一則故事:「有個案於4個月大時確診先天性腦癱,無法控制手腳運動,醫生也判斷他日後難以自己行走。這名嬰兒經轉介到我們的機構接受訓練,經過多方努力,他漸漸能夠站立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他在2歲8個月大時入讀特殊幼兒中心,我們一路跟進他的個案,同時見證他的進步。現在這名嬰兒已健康成長,在主流小學就讀小三,過著正常的學習生活。」
Terri認為在教育SEN幼兒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具備同理心,理解每位幼兒都有其獨特性,認識和接納個別的差異,並根據幼兒個人的需求和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成長,發揮個人潛能。
文:Uncle JAC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