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業內朋友告訴我,《飯戲攻心》導演陳詠燊是編劇出身,演藝學院畢業後跟隨馬偉豪導演工作,其後不論順境逆境,多年來勤奮如一。
果不其然,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一朝爆紅」的真相是漫長的奮鬥期,影視業尤甚。編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講天分,講勤奮,講運氣。
天分即才華,雖然勤奮是每個人後天可以把握的部分,可也無法超越天分所限。運氣即機遇,雖不可預測,但勤奮者的路一定比懶惰者闊。雖說「舞台站久了就是你的」,但奮鬥期是以年計算的,很多追夢者等不到收成日已經中途夭折。這兒並無貶意,而是想說,從業餘到專業、從小試牛刀到有資格憑真本事換取生活費是一條漫漫長路。
這行業沒有專業考試或證書,好讓你順風順水入行或保障收入。因為別人尚未見過你的影視製成品,很難評估你的文字是有水準、值得付費買的。想按月領薪水,只有考入電視台一途,但電視台訓練班每隔N年才辦一次公開招考;另一條路是考上演藝學院或外國大學電影系,畢業代表你已有數年基本訓練,也有人脈優勢。「以上皆非」的追夢者則來自各行各業,白天有一份正職,從公餘報讀編劇班開始。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劇本創作是一門「手作」,必須靠經驗累積,沒天分會很吃力,有天分也不足恃。小說和劇本是兩回事,一個人天馬行空寫小說,不等同擅長「用畫面說故事」和適合「集體創作」。後者是指題材不由自主,而是由投資者、監製或導演指定,編劇要跟他們開會討論,角色設定、故事大綱以至對白劇本要經歷無數次修改。
公餘進修只是略知皮毛,出路要自己尋找。一如廣告業,影視界少見招聘廣告,有志者多靠人脈推薦或毛遂自薦。參加比賽也是讓自己和作品有機會「被看見」的方法,一旦獲獎可望增加「能見度」。當業界人士需要找編劇合作,可能會記起你的名字。新人都是跟隨資深編劇實習,初期只是負責「小任務」,領的稿費是小錢,作品公映時更不一定會「露出」名字。從門外漢走到這一步已是萬幸。如是者做中學,表現不錯又幸運的話,或可成為中長期合作班底。
很多案子一搞數年,從題材開發走到劇本完成者不多。影視製作成本高風險大,劇本完成後也可能找不到資金開戲而不見天日。直至浸淫夠久,筆下被拍攝出來的作品夠多、良好風評傳開去,才有望接到更多工作。唯有接案收入多到足夠應付生活,或是在影視公司佔一席位,才好說是一位全職編劇。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追夢者的奮鬥期長達數年以至十數年,最後可能是開花結果,也可能是夢醒時分,稱為「黑暗期」也不為過。醜話先說,不是叫年輕人放棄夢想,或者否定追夢過程的意義。想說的是,選擇職業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行業狀況。
視乎個人的專長、志願、經濟條件、性格、價值觀等,有些人義無反顧全情投入矢志不渝;有些人白天上班換生活費,把編劇當成「斜槓」。兩者同樣辛苦,前者是埋身肉搏密集練功近水樓台先得月,後者是隨遇而安糧草充足或能走得更遠。
這只是編劇這條路的基本行程,途上尚有各種風雲變色如「機緣巧合」、「屢敗屢戰」、「逆境求生」、「柳暗花明」、「時來運轉」。一如陳詠燊導演,每個追夢者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
文:黃擎天
商科腦,文青心,貓型人格,喜歡微觀生活,研究人性,以文字自勉勉人。前半生涉足出版、廣告和廣播業,實現寫作和旅遊夢想。後半生要更愛自己,時間留為己用,及早完成「餘生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