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未來10年建設項目不斷,工程界要加碼育新血,測量業亦要加緊搶人才。現時測量學科畢業生近百分百就業,可見新鮮人極為搶手。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黃國良,工料測量專業出身,當年憑好學與拼勁,克服重重難關,畢業3年多成為投標經理,32歲晉升合約總監。他說,測量業未來機遇更多,此刻正是入行最佳時機。「測量專業有六大範疇,各有發展前景,現時建造業正值黃金期,年輕人只要肯努力,多學多問,力爭上游,定能走上事業康莊大道。」
都說要重拾港人獅子山下精神,但甚麼是獅子山下精神?光說幾個刻苦耐勞、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口號,年輕人或難有同感。眼前有一個人物,當年在人稱「三不管地帶」(即港府不管、英方不管、中方不管)的九龍城寨出身成長,家境清貧,課餘自是要工作幫補家計,散工兼職、補習、問卷調查,能賺到錢都去做。去外國讀書?太遙遠了!不如努力一點考入香港的大專院校更實際。
人窮志不窮
「那一代人心態是不會怕辛苦而不做,合法有錢賺便去做,低下層不要緊,不捱過怎出頭。我們那時暑假旅行,搭火車上北京已很奢侈,車程逾48小時,硬座,你說辛苦?我不知多開心!」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達高建業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經理黃國良笑著說。
黃國良認為,他入行之路,其實有點自然而然、擺在眼前。他指那年代讀中學沒那麼多分科,一是文,一是理,他選了理科,因計數是他強項。預科畢業後考入理工學院讀測量,皆因對建築有興趣。「出世便住九龍城寨,小學時看著對面公屋地盤起樓,心想若有天可搬到那邊便好了,這亦令我對建築產生興趣。當時的建築專業,入行一是做建築師,一是做工程師,一是做測量師,我計數叻,於是選了工料測量。那時課程很全面,教授實戰知識,除了測量專業學問,亦有施工技術、法律、合約、經濟等科目,為入行打好基礎。」後來對面公屋落成,他真的如願,一家遷到公屋單位。
供樓壓力變工作動力
或許自小家貧,令他更渴望「上車」,1988年理工畢業,7月入行,10月便置業,問家人借了20萬元做首期和應付前期供款,買了黃埔花園單位。「但對我來說,供樓壓力真的很大,令我更拼命工作,希望賺多點。」

黃國良不時代表業界出席國際交流會議。
畢業第一份工在一間國際測量師行當見習測量師,公司名氣大但人工不高,月薪不足5千元。不久,他先後轉到承建商和另一測量師行工作,人工不斷跳升。初期事業轉捩點是在入行後3年多,舊公司見他做事拼搏,請他回去擔任投標經理(Tender Manager),那時月薪有2萬元。「人工是加得快,但我是實實在在拼回來。」
不恥下問多磨練
「舊公司其實很大膽,我畢業只3年多,便聘用我為投標經理,這崗位不易做,需為工程作估算和定判,投標價格高低影響成敗賺蝕,少一點經驗都做不來。但既然公司夠膽請我,我便夠膽做,遇到難題見招拆招。」
工料測量師職責甚廣,除了成本控制、財務管理、工程造價,亦負責合約諮詢及招標。一般而言,擔任投標經理,需有多年經驗。黃國良坦言,那時他只廿來歲,經驗尚淺,難免遭人看不起,「出去開會,人家見你年輕,會懷疑你的經驗和能力,而我確實沒太多經驗,很多事情都不懂。但不懂要怎樣?當然是問,要不恥下問,問得多便學會更多。」
從事工料測量,為工程計價或投標,掌握理論之餘,亦要具實戰知識,熟悉地盤施工流程、工藝,以至建築物料和價格等。「所以我常請教不同判頭,釘板、紮鐵、落石屎,樣樣去問,學會不少術語和工序,對工作有很大幫助,之後再跟他們討論合約內容、審視細則,並自行綜合各方意見作分析得出結論。你分析能力高,估算結果準確,別人才服你。」
然而,畢業3年多當上經理,看似年少得志,其實有苦自己知。「周一至五,幾乎天天工作朝九晚十,1個月要投標的工程有10多宗,每宗皆要做好估算、計價落價,而且項目各不同,有住宅、會所、安老院、學校等,要花很多時間邊做邊學,還要懂得分析。「那時行內未應用電腦,要將圖紙放滿一枱,逐一檢查核對,尚要斟酌合同條款,忙得連睡覺時,腦袋也像沒休息仍在工作,雖然辛苦,但真的學到很多,且學得很快。」
合約總監到董事及總經理
做了兩年投標工作,之後再涉獵項目和合約管理,憑大無畏拼勁和履險如夷的能力,到1997年晉升為合約總監,時年32歲。

黃國良說,測量業渴求人才,需有更多年輕人入行。圖為他出席學會推廣測量業的活動。
他於1998年底轉職至另一間建築公司,至2005年公司再給他一紙聘書,出任旗下香港和澳門4間建築公司的董事及總經理,他其後帶領團隊進軍澳門。「那時澳門正大興土木,公司承接第一宗工程是MGM美高梅的項目,地盤位於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一大片空地,到工程後期,我每周過去數次,清早搭船赴澳,下午4點回港處理本地項目,沒時間吃飯,唯有在船上吃杯麵,一連多個月,減了十幾磅。」
他由測量師變為建築集團管理人,工作需有更高更廣的視野。「管理工程和管理公司大不同,需兼顧事情更多更廣。初接手時,4間公司年營業額數千萬元,到我2017年離開,年營業額已大增許多倍。由一間小型建築集團變為中型集團,自覺算有交代。」
2018年,黃國良自行創業,成立顧問公司和建築公司,原以為他有何鴻圖大計,豈料他2020年轉入達高建業有限公司,承諾為該公司老闆兼朋友拓展業務,並希望騰出更多時間兼顧公職,他只須向這位老闆兼好友交代,業務規模亦更集中,不會佔用他太多時間。他願為行業出力,為人才創造更大發展空間,這是他眼下最重要的事。今年出任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之餘,亦擔任建造業議會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CITF)人力發展評審小組委員會委員、建造業工人註冊條例(香港法例583章)上訴委員會委員,以及水務署水務諮詢委員會委員,冀促進業界應用科技創新和未來發展。
用人唯才 樂於助人
問黃國良成功之道,他說知人善任,用人唯才,樂於助人。
「做工程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管理公司更是獨力難支,團隊合作永遠在最重要位置。我很重視人才,亦很樂意培訓人才,我會了解每位同事性格,因應不同特點與他們溝通,有些可以鼓勵,有些要嚴厲,有些要給予空間發揮,有些要給足指引,要因材施教知人善任,才能將他們優點發掘出來。做得好的我也不會虧待,如我當年接手前公司後實行花紅制,每年撥出一定利潤百分比按表現分給同事,這是對同事付出的肯定,大家做得開心,自然更加齊心更加用心,做出好表現。」

「另一要點是樂於助人,做人做事都一樣,朋友找我幫忙,做得到的一定不會推託,亦不會計較回報。你靠得住,肯幫人,別人有發展機會時,自然會想起你,同樣地,自己面對困難,亦要靠人脈幫忙解決。」
測量求才 事業發展六大方向
政府正推展多個大型發展計劃,如「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等,測量業前景看俏。社會大小建設項目,由開初發展規劃至竣工後的物業設施管理,在整個周期裡,6個專業組別的測量師皆參與其中,包括建築測量組、產業測量組、土地測量組、工料測量組、規劃及發展組,以及物業設施管理組。目前測量畢業生就業率近100%,而起薪點近年亦已提高,事業發展前景良好。
黃國良說:「財政司司長去年指出,未來數年,本港整體工程總量將增至每年約3,000億元。建造業界正面對不同挑戰,例如建造成本高昂、社會期望業界更快更有效率交付成果,令業界對專業人才需求更形殷切。雖然今年私人樓宇市場有所放緩,但大型基建和北部都會區等不會停步。政府亦正視問題,在『專才計劃』的『人才清單』中加入工料測量、土地測量、 建築測量(人才清單稱『屋宇測量』)及城市規劃,足見人才短缺嚴重。」
測量師之路
黃國良指出,測量業渴求人才,可為年輕人提供事業機遇。若要成為專業測量師,最直接路徑是大學修讀測量學科,然後申請成為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是香港唯一依法例而設立的測量專業組織,如要成為學會正式會員,一般須持香港測量師學會認可的大學測量專業學位,並在專業測量師指導下進行不少於兩年的在職專業工作實習,之後通過學會的專業評核試(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便可成為正式會員。現時共有4間本地院校提供香港測量師學會認證的相關本科及碩士課程,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六大專業組別各有特色
「測量專業6個組別各有特色,可視乎個人興趣而訂立事業方向。例如工料測量師主要從兩大方向管控建築成本,一是工程預算及建築成本控制,二是合約管理;建築測量師主要審視樓宇設計是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有如『樓宇醫生』診斷各種問題;產業測量師主要為土地物業估值;土地測量師則勘測地形地勢,現在更用上航拍機等科技;規劃及發展測量師提供一系列與城市規劃、物業發展相關的專業服務;物業設施管理測量師則主要負責物業資產管理、物業設施管理及項目管理。」

黃國良說,現時年輕人入行較過去容易,在人才短缺下,即使不是測量本科出身,也可先入行再進修,邊做邊學,然後考牌。「記得初入行時主管曾教我,頭3年有甚麼不懂要盡量去問,愈問得多愈學得快,打好基礎。這句話十分受用,我至今都是這樣教新人。」
測量師六大專業組別
工料測量
成本控制及財務管理、工程造價諮詢、初步成本諮詢、採購形式、合約諮詢及招標、財務索償及程序分析、保險諮詢、調解糾紛等。
土地測量
地籍測量、地圖繪製、水文測量、地下管線測量、土地信息管理、工程測量、攝影測量及遙感測量、地形測量及數碼測量等。
建築測量
項目規劃及設計、項目管理及監察,私人及公共樓房維修管理,擔任「樓宇醫生」並「診斷」建築物存在的各種缺陷,樓宇量度、勘測、安全、消防安全檢驗及工程監督,現有建築物的改造及翻新等。
規劃及發展
物業發展可行性研究、城市規劃、發展項目管理等。
產業測量
商業估值、產業估價、發展規劃及土地估價、法定收購和賠償、處理物業投資等。
物業設施管理
策略設施規劃、物業資產管理、空間規劃管理、房地產設計及管理、營運及維修、物業管理等。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