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有一錯覺,以為工程就是起橋起樓,其實不然。工程有21個專業界別,除了傳統的土木、建造、機械,還有資訊和生物醫學等,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說,進入21世紀,工程跨專業界別發展是大勢所趨,年輕人入行考取專業資格只是事業起步,未來將有許多機遇和挑戰。社會朝高科技發展,工程師更擔當關鍵角色,持續學習掌握多元技能是事業重要一環。
最近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放成為國際熱話,對港人來說,最關心的是食物安全,至於核廢料該如何處理,大都一無所知。然而,香港也有放射性廢料處理工程專家,當年負責在小鴉洲興建東南亞首個低放射性廢物貯存設施的人,正是香港工程師學會新任會長李志康。
由學徒起步 到事業「開竅」
李志康自言,他的工程事業從沒有一帆風順,更沒有贏在起跑線。自少對工程滿有熱忱的他,80年代預科畢業,因成績未如理想考不上大學工程系,儘管浸大數學系和理工學院紡織系都給他開綠燈,但他卻選擇到港燈當技術員學徒,白天在電廠跟師學藝,下班到黃克競工業學院上夜學,修讀機械工程證書。他坦言,入行之初,還未認清目標,有點得過且過。
李志康說,自小對「會動」的東西感興趣,故後來選讀了機械工程。
「在中七班裡,有些同學考上大學,有些幹文職,只有我去當學徒,自覺有點不順意,而學徒要學的數理基礎知識,對我來說亦不難,所以有點怠惰,常只顧玩樂。當學徒頭半年在鴨脷洲工場受訓,學習基本機械操作,周六還會輪流清潔廁所,那時年輕貪玩,有次和同事拿著水喉隨意噴灑,卻竟把自己弄得一身髒水,那刻忽然開竅,驚覺這樣玩不是路,不能再蹉跎下去,自此修心養性,不再浪費時間,認真奮發學習。」修畢機械工程證書後,李志康報讀理工學院(理大前身)的高級證書課程,後再赴英國新特蘭理工學院修讀機械工程學士學位,由理工到新特蘭,成績都是全班第一。到如今,他已是屋宇裝備、環境和機械界別的註冊專業工程師, 亦是濾水廠、污水廠、廢料處理等環保設施工程專家。
加入環保工程行列
1991年英國學成歸來,李志康加入一間環保工程公司,主要從事污水和廢物處理項目。「那時環保概念仍未普及,我跟朋友說做污水處理,他們還以為我是做通渠。其實這是一個工程專項,簡言之就是策劃和設計污水廠的整個工藝流程及機電系統,確保污水達到排放標準,過程涉及不同工程專業,從中可接觸土木和岩土等工程專家,對機械工程出身的我可謂獲益良多。」
李志康曾參與興建多項環保基建工程,包括當時全亞洲最大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和全港最先進的牛潭尾濾水廠。「污水處理和濾水是完全兩碼子的事。前者處理後排放出海,主要是做到無污染;後者處理完要供人飲用,技術要求更高。這些工程讓我學到不同專業知識,例如處理污水技術,用甚麼化學品改善水質,如何規劃機電設備的布局,大大擴闊我對各工程專業界別的認知。」
興建低放射性廢料貯存設施
從事環保工程,除了污水處理,還有廢料處理,李志康說,事業生涯最難忘的工程,是興建小鴉洲低放射性廢物貯存設施。可能大家會奇怪,香港沒有核電廠,何來放射性廢料?其實香港的工業、醫療及教育機構均會產生少量低放射性廢物。例如用於醫療的X光設備便是放射性廢料來源之一。這些廢料以前主要存放在港島一個廢棄的防空洞內,由於近民居,為安全起見,政府於2001年決定在小鴉洲興建處理中心。
李志康與學會「師傳計劃」的青年工程師合照。
「那是一個荒島,無電無水無人,記得第一日去接收工地時,要從長洲坐快艇半小時,那裡沒有碼頭,我們在一個沙灘登陸,涉水上岸,還要拿著鐮刀在草叢劈出一條小路走去地盤。那次我是首次當整個項目的總負責人,從土木、岩土、建築、結構、屋宇設備,以至所有大大小小的通訊設備、供水系統、電力配置、建碼頭,通通都要負責處理,那兩年真不容易,但累積許多專業知識和經驗,令我真正轉型為一個全面的工程師。」
工程看海的日子
李志康說,由於地點太偏僻,一切由零開始,每用一滴水都要船運過來,還要興建一個臨時碼頭,好讓建材運上岸,就像魯賓遜開發荒島一樣。「興建碼頭要與海浪搏鬥,趁海水最低潮時開工,可能是晚上10點。到後來落石矢,要租躉船運7至8輛石矢車來,之前還要看準天氣,讓石矢車來到能順利運作。」他說,這項工程任務艱鉅,是他事業生涯一大考驗。「每天要拆解大大小小的難題,最難忘有天獨自坐在碼頭看海沉思,千頭萬緒,這是做工程以來最大壓力的一次。」
但如今回顧,那是他事業一大突破,能見識許多創新技術。「那是全東南亞首個低放射性廢料貯存設施,沒人做過,我們要從外國引入許多先進技術,如從英國引入遙控吊機專門用來吊運放射性廢料,而污水處理系統用了比利時技術,我們要從中學習,把種種新技術融會貫通。」
李志康出席學會新會址「工程薈EngHub」啟用禮。
雖然辛苦,但滿足感能彌補一切。小鴉洲項目讓他更確切地相信,做工程不能只專精單項知識,必須跨專業界別,像他便涉獵了機械、屋宇裝備、環境、化學及能源工程等領域,並邊做邊學持續進修。
多元技能 時刻增值
李志康常強調掌握多元技能和增值十分重要,而他自己亦身體力行,於1994年攻讀環境管理學碩士學位。其後他用了5年時間,以研究工程公司國際化為課題,於2016年取得城大商業管理博士學位。
2019年,李志康獲邀出任聯誼工程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他表示,由一名工程管理人變為一間公司的決策人,需有不同的視野。「工程管理人管技術層面和項目財務的工作,關注工程品質,確保如期起貨,但公司決策人要管整間公司的運作,要看未來10年公司如何發展,需有遠見並掌握市場脈搏,像香港工程界未來10年會比過去任何時候蓬勃,但同時更著重創科及ESG(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而低碳、智能化、數碼化、數據化是大趨勢,業界定要與時並進。」
知行合一 成就專業
李志康今年6月底接任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學會新一年的主題是「知行合一,成就專業」。「知就是知識,行是實踐經驗,將知識和實踐結合,成為一個專業工程師。」他表示會致力於任內與學會管理層合作,進一步提升會員服務水平,並支持工程業界和整體社會的發展。
李志康今年6月底出任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圖為他與上一任會長卜國明合照。
身兼CEO和學會會長之職,工作極為繁重,問他有何減壓妙方,李志康直言,寓興趣於工作便不會覺辛苦。「當你覺得工作就是興趣,便不需要減壓。反而近期因工作忽略了家庭,倒是有點兒壓力。」他笑著說。
工程師未來角色
許多人有個印象,提起工程便想到地盤,這或因香港基建和樓宇興建不斷,其他界別則較少人提及。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工程師並非從事建築相關工作。
「資訊科技界別便是其一,在學會成立逾20年,過去或沒太多人留意。IT過去給人印象就是修理電腦的工作,但現在IT已滲入不同領域,不只與電腦相關,還應用在各方面,未來智能化、數碼化、AI均是工程界熱點。學會希望吸納這批人才,特別是資訊科技與數碼科技專才,鼓勵他們加入我們的平台,一方面與其他界別加強互動,另一方面讓市民知道工程不只有基建起樓等工作。」
李志康與年青工程師出席學會活動。
李志康進一步指出,工程牽涉方方面面,可說無處不在,生產口罩、眼鏡以至一張紙,都要有工程師參與。「希望給年輕人正確訊息,工程不等如體力、污糟、危險的工作,工程師是問題解決師,利用最新技術,加上創造力和解難能力,為每個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新一代工程師的挑戰
進入21世紀,李志康認為新一代工程師機遇多,但挑戰也多。「尤其香港未來10至20年將有大量基建,加上政府著力推動創科發展,將為不同領域的工程人才帶來大量機遇。至於挑戰則是香港或已失去了舊日的領先優勢。以前是天之驕子,現在只是萬中之一,在這大環境中競爭生存,找到自己的定位很重要。未來發展大方向是與大灣區融合,政府推出人才輸入計劃,無疑有助解決短期人手不足問題,但也意味競爭將會更大。」
另一挑戰是技術日新月異。李志康說:「我們那一輩學的是百多年前的機械原理和技術,有些現時仍在使用,但都不會長久,像到了2035年,便不再有汽油車。以前學的技術是百年一代,之後是數十年一代,現在已進化至幾年一代,所以要不斷學習,時刻裝備自己,掌握多元技能。昔日可專攻一個專業,現在要同時掌握多個領域。此外,解難、溝通能力及商業觸覺,也是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軟實力。」
建立科技合作平台 推出專業認證
現時工程界有許多新技術湧現,學會希望就這些新技術推出「專業認證機制」,訂立行業標準,賦予認可資歷,讓外界增添信心。首個項目是為會員提供建築信息模擬(BIM)的相關資歷,申請此資歷之會員可同時經簡化程序申請建造業議會(CIC)認可的BIM經理及協調員相關資格。
香港工程師學會與多間企業簽署合作約章,加強工程人才培訓。
李志康說,為推動業界交流,香港工程師學會最近成立新會址「工程薈EngHub」。「銅鑼灣會址已有38年歷史,而今年7月在東九龍區設立新會址,冀營造全新環境促進會員跨專業界別交流,日後將舉辦講座和交流會,促進工程專業和科技發展。」
他指著新會址「工程薈」的名牌說:「名牌的設計理念是『天圓地方』,象徵萬物循環,工程包羅萬有;而名牌上『工程』兩字刻在木板上,代表著傳統;而『薈』字則用亮麗金屬雕刻而成,代表著現代技術;這正正反映,工程師結合傳統理論和現代技術,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精神。對我來說,『工程師』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我們的任務就是利用專業知識推動社會進步創新,因此我把今年學會主題定為『知行合一,成就專業』,就是這個意思。」
香港工程師學會 與多間企業簽署合作約章
香港工程師學會早前與多間業界企業正式簽署合作約章,共同推廣工程專業,合作培育新一代工程人才。首階段合作企業包括中國移動香港、自動系統、香港寬頻集團、華為、奧的斯及蒂升電梯。李志康表示:「參與約章的企業可以獲得學會度身訂造的講座及指導,學會希望透過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學會相關事務,為工程專業注入新動力。」透過是次合作,學會將會向企業員工講解如何加入成為會員,並提供導師協助。學會亦會指導企業如何加入「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Scheme“A”Graduate Training),為業界和企業共同培育人才。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