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香港不少消費力被內地大灣區消費場所吸引,用平常心去看這是一件好事,畢竟反映了大灣區一體化的成功!當往返內地的交通變得更方便之後,消費群眾自然會流向性價比高的地方。在疫情「未通關」時,很多人便說沒有內地自由行的往來,香港失去了很多經濟活力;但復常通關後,又說內地吸走了我們的購買力!筆者認為,港人應是時候撫心自問,如何提升競爭力才對。政府提出振興夜市,其實只是一個命題,背後實際是怎樣令香港回復奮鬥精神、創意、高效率!
筆者今年曾在《我對樓市的十大忠告》一文內提醒投資者說:「中國式的復常不等於閣下期望的模樣,無論價格水平還是企業倫理也好,投資者也必須重新學習才能在後市掌握到變化。」事實上,在疫情引起的經濟困難復甦之後,同樣會淘汰一些未能配合市場變化的企業和生意!
因此,應視「大灣區一體化」為一次機會,因香港購買力能夠被內地城市如深圳吸引上去,同樣亦代表我們有條件將消費力吸引下來。
你或認為:香港的產品價錢不夠便宜?無法和大灣區城市競爭?筆者認為價格或許不夠便宜,但可追求更高的性價比,性價比是質素和價錢配合的問題,香港仍有很多購物上的優勢,例如名牌手袋、名錶、名酒等。
如果說香港的人工不夠廉價,我們應要鼓勵創業,創業者本身就是一個最有力的人力資源。但在香港創業要面對太多繁複的行政手續,若要重振創業精神,我們必須將一些創業上的規例「拆牆鬆綁」,在可維持原則之下找到一個平衡點,去增加競爭力和創意。
香港是一個適合舉行國際會議和嘉年華的地方,亦有郵輪碼頭可帶來一批批高消費的客群,這些吸引大量消費群的項目,加上夜市配合,有振興生意作用。當然,夜市也可以地區化,例如某地區需要小販,怎樣去將一些合適的行人地帶劃為小販特區,可參考外國一些城市,如福岡的「屋台」是如何反映其生命力。
每個地方皆有其特色,只要發揮其長處配合市場調節,更重要是重新提倡香港人的奮鬥精神,筆者深信香港仍是個充滿生氣的地方!
文:汪敦敬, MH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前會長(2005-2011)及榮譽會長暨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撰寫樓市評論文章廿多年,於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