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在機場,甚或在地盤,你或會看見他們。縱使膚色或族裔不同,他們與大家一樣,在這個城市成長和打拼,朝早會急急腳趕返工,搭扶手電梯會自動企右邊,食晏會去茶餐廳叫常餐A凍奶茶。就業市場裡,有一群土生土長少數族裔,與你我身處同一天空下,他們的經歷和挑戰,你又有興趣知道嗎?就業多元共融,由了解開始,且聽聽他們的故事。
印裔棟篤笑藝人阿V:人人有段故事 招聘請了解「story」
阿V(Vivek Mahbubani)濃眉深目、高鼻子,下巴留著一撮「羊咩鬚」,他說自己是個「會開廣東話騷的印度佬」,而且百分百「香港製造」。訪問一開始他說道:「我同其他香港人一樣,做嘢追求快靚正,行路好急冇耐性,搭扶手電梯如果見到有人企左邊擋路我會有啲唔耐煩。對我來嚟講,『香港人』係一種態度,唔係以種族區分。」
「我嘅母語係廣東話,印度話反而好渣!」阿V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皆因父母當年特意為他鋪路。「阿爸阿媽覺得既然我喺香港成長,學識廣東話比較著數,就算去茶餐廳都識叫常餐,於是安排我同家姐入讀主流學校。讀小學時,我半句廣東話都唔識,唯有硬住頭皮學,今日學講『你好嗎?』,聽日再學『不如一齊打波吖?」,慢慢可以同同學有傾有講。」
無意中站上棟篤笑舞台
小學讀灣仔聖若瑟,中學唸男拔萃,大學讀城大創意媒體。雖有一份地地道道的CV,但要融入就業市場卻不容易。「當年畢業曾應徵英文老師,面試官一見到我個樣,面上露出錯愕表情,然後『哦』咗一聲,只問我兩三個問題就叫我走。」除了找工作,生活裡也有些「特別待遇」。「以前坐小巴,我隔離個位,經常冇人坐……」
阿V小學有學中文,但到中學轉讀法文。「每10個中文字,我大約識6個,如果唔識我會查,再寫返拼音上去就ok啦。」圖為他當年與拔萃男書院同學合照。
那時他心想,明明自己有一技之長,可如何跨越障礙呢?「後來想到可自己接job,幫客戶設計網頁,全程用電話電郵溝通,客人聽到我講廣東話,個名『Vivek』又潮潮哋似英文名,以為我係華人,直到交貨後,客約我見面才知我係印度人,佢似乎覺得有啲意外,但好滿意我工作,之後仲介紹其他客俾我,而我後來亦繼續接job。」
生性樂觀的阿V,不時愛搞笑,當年無意中在報章發現棟篤笑比賽,於是抱玩樂心態一試,結果奪廣東話賽事全場冠軍,翌年再參加英語組比賽亦奪冠。這下才忽然發現,自己的印度人身分竟成為吸引觀眾的亮點,他可用笑來化解歧見。「大家覺得印度人crossover廣東話,睇落幾有趣,想睇下我講咩,而且我唔係亂咁講,係認真地搞笑,希望帶俾人歡樂。我試過喺酒吧同餐廳做棟篤笑,雖然冇人工,但可免費食一餐,後來陸續有人搵我做司儀、演講、開騷,收入都唔錯。」他其後索性全職做棟篤笑,2018年更獲選香港傑青。
僱主揀人「story-based」
現時阿V常到學校推廣共融理念,亦到企業與打工仔分享快樂之道。他說近年香港推動種族共融有不少進步,企業日益重視平等機會,年輕一代亦更接納文化多元。他認為,人人不論膚色,各有故事經歷,大家可以多一點認識。「以我為例,若你唔認識我,單睇我外表,多只以為我係印度人,唔會知我喺香港成長,而且份人都幾搞笑下。」
阿V說自己思想行為很「香港」,但內心深處仍樂於擁抱印度。「我很清楚自己不是華人,家中保留印度傳統,沒跟隨中國習俗,例如農曆新年不會拜年逗利是。不過呢,如你派利是俾我,我都會好樂意去收㗎。」
正因人人故事皆獨特,僱主挑選人才準則應是「story-based」、「skill -based」,而不是「skin-based」。「又以我為例,如果僱主請咗我,我可幫公司設計網頁、睇英文文件改grammar,得閒又可講下笑話,令同事返工開心啲,團隊氣氛都好啲。如僱主請人只睇到文化差異,聚焦大家嘅『不同』,就會好易忽略人才潛力,實在可惜。」
阿V做全職棟篤笑多年,近來更衝出香港,到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開騷。他相信,笑話既是歡樂來源,亦是跨越種族的「共通語言」,可化解成見並拉近彼此距離。
泰裔助理工程師Vorapitirangsri Chalisa:企業重多元文化 有利人才共融
這位女生黑長髮、大眼睛,單看外表難看出她來自少數族群,而她頭上安全帽貼著的名牌則透露了她「真正身分」。「我全名叫Vorapitirangsri Chalisa,姓氏加名字共有9個音,因為比較長又難讀,所以由細到大,除咗家人親戚,好少人能讀啱我個名。每位新朋友知道我個名後都問:『你係咩人?喺邊度嚟㗎?』,我多會答:『我係香港土生土長泰國人。』」
Chalisa的父親是泰國人,少時移居香港落地生根,而她於香港出生,在本地小學和中學讀書,後來到英國升學攻讀土木工程。「因父親曾做建築業,我自細耳濡目染,對工程產生興趣,加上數理科成績好,決定走工程呢條路。」
因為名字 求職不易
2019年大學畢業後回港發展,雖有亮麗學歷,行內又缺人手,但求職不如想像般容易。她可沒想過,因為自己的名字「泰特別」,一度令求職裹足不前。「起初send CV去一啲工程公司,但都石沉大海,連一個面試機會都冇。到底係咩出問題呢?我想來想去想唔通,心裡面更開始疑惑:會唔會因為HR睇見我個名,以為我係外國人,所以唔考慮呢?」她續說,後來在本地大學讀工程的弟弟,畢業搵工亦遇到同樣難題,更令她覺得,求職困難也許真的與名字有點關係。
Chalisa和弟弟小時回泰國探親合照。他們長大後皆投身工程業。
「跨國」合作是常事
幾經努力嘗試,終獲見工機會,而邀她面試的是一家跨國工程顧問公司。「見工時,HR有問我係邊度嘅人,但對方主要想了解我點解想加入公司,問我有咩事業目標志向。」
她面試順利過關,正式成為工程界一分子,入行由見習工程師起步,後來轉到另一家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工作,現職駐地盤助理工程師。她說,由於公司團隊國際化,員工種族多元化,「跨國」合作是常事。「工程師團隊融合不同國籍的人,如英國、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大家開會可用英語溝通,合作不是問題。平日到地盤工作亦會遇見少數族裔工友,當中唔少喺香港生活多年,大家都係團隊一分子。」
共融無分「多與少」
她認為,公司擁抱多元文化,制定共融措施,是凝聚員工好點子。「公司成立多個興趣小組,讓不同國籍同事參與活動,如手作班、品酒、本地遊,增加彼此認識。同事放假會一齊去玩,我早前就同一位印尼同事去西九文化區睇粵劇,體驗都唔錯呀。我認為,真正嘅種族共融,係冇分『多數』或『少數』,大家平等合作共事。」
Chalisa入行接受香港工程師學會的「Scheme A」訓練,現已受訓完畢,未來目標是成為學會會員。
Chalisa上班從不覺自己是少數族群,但在行內她屬人數較少的女工程師,而且工作屬一個較冷門「小眾」的類別——爆破工程。「我現時負責一個項目,要喺山裡炸出一個岩洞,再把污水處理廠搬入去。爆破前要喺岩石鑽窿放炸藥,我會協助檢視爆破項目嘅設計,核對炸藥數量同運送路線,確保符合規定。我認為,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嘅優點同特點,而且團隊每個成員都可發揮優勢,令溝通合作更順暢。」
她笑言,雖然自小已融入香港,但生活有樣東西仍「很泰國」。「同同事朋友食飯時就會睇到分別,我愛食偏甜食物,尤其鍾意椰汁做嘅餸菜。家人不時炮製泰國菜式,好似香菜炒肉碎、粉絲沙律,都係我最愛。」
巴裔航空界生力軍Malik Ruhab Ahmed:主動溝通與自信 打拼事業兩要點
促進社會共融,關鍵在於溝通、認識、包容,而無論你屬「多數」或「少數」,也可走前一步打開溝通之門。「雖然我係少數族裔,但由細到大,無論讀書或工作,都唔覺得有咩特別障礙。我認為,正因我來自少數族群,更要主動令人聽見我嘅聲音。我相信,溝通可打破隔膜,拉近大家距離。」來自航空業的巴基斯坦裔從業員Malik Ruhab Ahmed如是說。
「你好,我中文名叫馬力,個名係中學中文老師幫我改嘅,同我巴基斯坦姓氏Malik發音相似。我喺香港出世長大,住馬鞍山,中學讀沙田崇真,大學畢業後入機場返工……」訪問一開始,馬力主動介紹自己。
3個月升職1次的「dream job」
也許因個性外向主動,喜歡與人交流,馬力自小有志投身航空業,覺得行業國際化,工作動態不沉悶,故讀完中學後修讀旅遊航空服務副學士,再進修都會大學款待管理銜接學士課程,畢業後參加機管局「EXTRA MILE 里˙想高飛」項目的「先鋒」計劃,繼而加入環亞集團(Plaza Premium Group),在旗下品牌ALLWAYS擔任禮賓服務大使,正式成為機場就業一分子。在機場工作,讓他找到了「dream job」,並發揮性格和語言強項,事業發展步步向上。他23歲入職,幾乎每隔3個月升職1次,24歲成為助理經理,現帶領5個業務部門約80位員工工作。「起初由前線做起,負責VIP接送機服務。因公司業務發展快,俾我好多機會,接觸其他服務範疇,包括行李運送包裝、電動車接送、文件送遞,學識唔同業務運作。」
馬力說,公司提供VIP接待服務,他最難忘是接待韓國男團Super Junior。「現場有幾百位fans等候,我哋要同機場保安合作,確保過程順利安全。」
工作溝通與自信
問他升職有何要訣,他笑言自己待人處事常記住兩個重點。「首先要主動溝通。記得入職時接受培訓,導師請一班新同事出嚟自我介紹,但冇人敢講嘢,於是我主動出去講,讓大家認識我。日常工作要好好溝通,尤其當你成為主管,要多同同事傾計,了解同事需要。另外工作表現自信亦好重要,如你唔怕蝕底、肯學肯做,可不斷累積經驗建立信心,有能力教導同帶領同事。」
馬力父母是巴基斯坦人,他與姊姊和兩位妹妹,全都在香港成長。「爸媽想我哋學廣東話,安排我哋讀本地學校。」學會廣東話和中文,除靠老師教導,也靠在工作自學。他16歲開始做兼職,曾當外賣員和送貨員。「以前喺沙田送外賣,老闆手寫外賣單地址,我攞住張單去到屋邨,望住大廈外牆名稱逐個字去對,我記性好,認字一次記得,今次學識『顯富樓』、下次學識『顯貴樓』,慢慢識得唔少中文字。」
他還會說英語和烏都語(Urdu),而自從在機場上班,更開始接觸第四語——普通話。「機場有好多內地旅客,我不時聽到佢哋講普通話,自己又慢慢試下講,例如『你好』、『打印』 (公司設打印服務)等,發音同廣東話相似,要學都唔太難。」
習慣香港工作生活,放假和家人回巴基斯坦探親反覺有點不適應,要融入當地文化。「一落機發覺那邊生活節奏比較慢,冇人會趕巴士返工,我亦要『入鄉隨俗』放慢腳步順便relax下,等到返香港再拼搏啦!」
「先鋒」計劃
機管局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合辦「先鋒」計劃,為18歲或以上,能以英語及/或粵語溝通的非華語人士提供職業配對,培育他們成為團隊領袖,以擔當本地主管與非華語僱員之間的溝通橋樑。另機管局在3月1日於機場員工綜合大樓10樓,舉辦機場就業資訊日,現場有逾40個招聘攤位,提供逾2,000職位。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