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定於數月後實施,不少人開始整理家中雜物,務求趕及在8月1日前將不要的物品棄掉。然而,整理過程總會遇到一個難題——到底要保留抑或棄掉?有些物件盛載過去很多情感和回憶,但現在看起來又沒甚麼用處,於是徘徊於「掉與不掉」之間。
筆者上周末在家中整理衣物時,同樣陷入「掉與不掉」兩難之中,正躊躇之際,忽然想起「斷捨離」這個整理物件的理念。它是由日本沖道瑜伽創始人沖正弘所倡導,再由其弟子山下櫻子推廣至世界各地。
「斷捨離」的核心價值是「斷行」、「捨行」和「離行」,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最後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同時強調收拾物件是重視「整理」而不是「收納」,因前者涉及取捨和選擇,是「減法」;後者則是收藏和累積,是「加法」。那該如何整理物件呢?根據「斷捨離」所說,可歸納為3個重點:
1.把時間設定為現在:有些物件現在還有用嗎?筆者有位朋友自小喜愛騎單車,但多年前一次意外令他對單車產生恐懼,所以他早前將數件「戰衣」和一些單車維修工具轉贈友人,因為這些東西現在對他已沒有用處。
2.以自己為主軸:別人留下來的物件對自己有何意義?與筆者感情深厚的母親離世後,留下很多遺物。雖說遺物並不能像一般物件整理,因它們是與往生者的連結,然而在收納空間有限下,筆者最後只保存兩套母親穿過的衣裙(一套是她最喜愛的,另一套則是她穿著出席筆者大學畢業典禮)。況且保存遺物多寡,並不影響我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3.著眼於我與事或物現在的關係:過去的事或物和我還有關係嗎?筆者數年前搬家時,棄置大量與大學同學合影的相片,因與相中人已多年沒有聯繫,也不知道他們如今在何方,所以那些相片與筆者現在已沒有關係。
從以上3項整理物件的原則,會發現收拾家中雜物和整理心中混沌,彷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些人緊捉一些經歷牢牢不放,結果被這些厚重回憶壓得疲累不堪、被雜亂情感矇混視線、在煩惱夾縫中喘息掙扎,猶如長居「垃圾屋」中。故此,筆者建議大家試用以上3個重點,以「人」代「物」,把心靈亦整理一頓,然後你會發現——心輕了,人也舒爽了。
文:王漢史
香港家庭福利會 全人專業服務資深社工
香港註冊社工,曾任中學教師,超過20年家庭服務、青少年服務及培訓督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