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電子消費加快盛行,造就新一代在「無現金」消費環境下成長,消費模式轉變對學生金錢觀念有甚麼影響呢?香港會計師公會於2023年3月至5月期間進行《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以不記名方式訪問逾1,300名本地小四至中三學生,跟進本港學生這數年理財習慣和消費模式之變化,以至長遠對錢財規劃的影響。
綜合調查所得,公會給予學生「B」評級的理財能力,顯示他們對金錢來源與種類有基礎認識,亦能掌握、理解並實踐「先儲蓄、後消費」的正確理財態度。然而,普遍學生雖有儲蓄習慣,惟記帳習慣仍有待提高。
儲蓄記帳比例增 理財概念漸見效
收入、儲蓄、消費、記帳及分享環環相扣,都是財務規劃的關鍵元素。青年人在金錢「無形化」的環境下成長,理財概念變得模糊,因此助他們建立理財知識非常重要。根據調查結果,87%受訪學生表示有儲蓄習慣,當中逾四成表示亦有記帳習慣,包括記錄儲蓄或消費;若與公會2020年同一調查的結果進行比較,儲蓄及記帳的比率都有明顯增加,情況令人鼓舞。記帳並非單純記下開支,而是透過一邊記錄,一邊分析,以培養「分配收入」的觀念,這對長大後進行長遠及大額投資例如置業,或規劃重要支出時甚有幫助。
現金交易減少 恐難掌握金錢概念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令網購和電子支付成為港人生活一部分,如政府亦以電子方式派發多輪消費券。據調查所得,仍有逾半受訪學生表示現金是他們購物時最主要付款方式,但比率已較3年前公會的同類調查近六成的結果有所下跌。同時,以八達通及其他電子支付平台例如信用卡、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電子工具作為主要支付媒介的比率,均較上次調查提升,反映應用電子支付已十分普及。
電子支付工具種類繁多,但不涉及實體金錢交易,或令學生難以理解和體會金錢的概念。近年時有學童在網上揮霍、隨意花費金錢而欠下巨債的情況,多少反映網上消費影響他們對金錢的判斷。公會建議,可向學生加強介紹電子支付工具的基本運作概念,並著重指導如何使用,例如如何避免過度消費、帳戶被盜用的風險等,並灌輸定時查閱消費紀錄方法等知識,從而推廣在無現金化環境中,培養負責任理財的意識。
近半學生曾借貸 需關注金錢去向
學生收入來源有限,未必能隨意購買心頭好,有中、小學生則選擇透過借貸以滿足購物慾。調查發現,近半學生表示曾向他人借錢,主要是朋輩之間互相借貸。由於學生未必有足夠能力理解借貸風險和責任,情況令人關注。事實上,大部分出現財政問題的人,或多或少是因為過度借貸而無力償還,「先使未來錢」的概念容易將學生導向錯誤的理財觀。
老師和家長作為學生學習理財知識的主要對象,應加強在借貸方面的指導,以填補他們這方面的知識缺口,例如向較高年級學生灌輸「負責任借貸」的概念、列舉常見及合理的借貸例子、借貸利息等知識;至於較年幼的學生,則可教導甚麼情況才應借貸、借貸注意事項等,培養他們負責任的理財態度和習慣。
如對調查有興趣,可掃描以下二維碼,下載香港會計師公會《2023年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完整報告:
文:香港會計師公會